- 刘金龙;李胜利;于仁江;吕俊平;曹斌;
为了解饶阳凹陷蠡县斜坡高43井区沙三上亚段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展布及含油特征。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之上,结合岩石相、测井相、砂厚及含砂率分布的综合分析,总结出高43井区沙三上亚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前缘2种亚相,并可细分为分流河道、河口坝、泛滥平原及分流间湾4个沉积微相;沙三上亚段细分为4个小层,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认为该区1、2两小层河道相对较为发育,分布范围较广,砂体之间相互连片叠置,为该区主力产层。
2016年21期 v.11 2393-2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钱涛;刘少峰;王宗秀;李王鹏;陈心路;
通过大量详细的野外实际测量工作发现,四川盆地北缘下侏罗统白田坝组底部普遍为沉积砾岩。根据砾岩不同沉积特征将其划分为米仓山砾岩带、大巴山西段砾岩带和大巴山东段砾岩带。米仓山和大巴山西段砾岩带均为砾质冲积扇沉积,大巴山东段砾岩带相变为曲流河滞留沉积。而在重庆紫水、温泉和长滩一带缺乏砾岩沉积。依据砾岩沉积特征和沉积体系展布,从沉积学角度限定了南大巴山隆升时间为早侏罗世之后。白田坝组砾岩沉积不受南大巴山逆冲作用控制。大巴山山前砾岩在沉积之后被后期隆升的南大巴山掩盖或改造,呈现出现今的"残余"面貌。四川盆地北缘早侏罗世冲积扇砾岩带应向东延伸展布且盆地北缘分布范围比现今大得多,可能应跨过大巴山继续向东延至中扬子地区。
2016年21期 v.11 2402-2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双;曾佐勋;李绍凡;
以湖北铁山褶皱叠加型骨节状石香肠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尺度研究基质层的二维应变特点。通过微观应变测量与统计分析,研究褶皱叠加型骨节状石香肠的成因机制。使用Straindesk软件对石香肠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分析和统计,使用Surfer软件生成运动学涡度等值线分布图、真应变差等值线分布图、岩层厚度比等值线分布图。对所获得数据资料的研究表明,早期的2次纯剪切作用形成骨节状石香肠构造,晚期受到纵弯褶皱作用,由于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在香肠构造的基础上叠加褶皱。该褶皱叠加型骨节状石香肠的基质层应变受能干层控制,基质层的应变大小与其距离能干层的远近有负相关趋势。由于骨节缝处脉体的能干性较香肠体更强,因此形成骨节颈。
2016年21期 v.11 2409-2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永安;柴姝;张喜洋;代明月;王敏;
为重建河南卫辉地区寒武纪古环境,揭示微生物岩的成因及演化规律,对河南卫辉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中的核形石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微观分析。识别出2种不同类型的核形石,其中椭圆形核形石由较小的核心和不规则的明、暗纹层组成,与大量不规则泥质条带伴生,形成于高、低能交替的潮间水道;帽状—圆状核形石发育较大的核心和规则的明、暗纹层,与缓波状叠层石伴生,形成于高、低能交替的潮间—潮下水道。馒头组二段含核形石灰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呈潮上—潮间带泥、灰坪—潮间—潮下带水道、近岸鲕粒浅滩相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海平面向上缓慢上升、水动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2016年21期 v.11 2416-2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马力;丁小华;李克民;肖双双;李鸣轩;
为了建立现代露天煤矿建设的基本目标,提出了包含6项均衡指标的露天煤矿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和44项三级指标构成。采用模糊评价方法作为露天煤矿综合评价体系的数学方法,确定了露天煤矿评价指标的分级区间,结合梯形分布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算子获得综合模糊评价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露天煤矿的评价等级。对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生产、安全、环保、经济、管理均达到一级水平,矿山综合实力为一级,但生产指标和经济指标第1区间和第2区间的综合评价集差异性较小,仍有较大发展提升空间。
2016年21期 v.11 2422-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董旭;孙建孟;徐春露;陈德稳;
针对现有洗油方法无法有效评价泥页岩洗油效果的问题,提出了1种改进型的延时缓慢加热(extended slowing heating,ESH)岩石热解评价方法,通过比较洗油前、后岩石热解谱的变化来判断洗油效果。改进型的ESH热解技术根据泥页岩中有机质的性质将其含烃组分划分为轻质自由烃、FHR和固相有机质3个部分,解决了常规Rock Eval II热解技术无法有效区分自由烃和固相有机质的问题。分析了具有不同干酪根富含度样品的Rock Eval II和ESH热解谱差别,给出了富/贫干酪根样品的ESH热解谱洗油效果评价标准。实验数据显示,根据泥页岩样品洗油前、后ESH热解谱中3个组分的变化来评价洗油效果更加准确。
2016年21期 v.11 2428-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七林;李楚雄;鄢坤;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直接影响C_7轻烃参数的有效性及使用范围。在360℃,持续时间分别为12、48、312h条件下,进行了室内不同储层矿物介质作用下TSR模拟实验,研究了Schaefer、Thompson、Halpern和Mango等C_7轻烃参数在TSR作用过程中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随实验时间持续或TSR作用程度增加,Schaefer参数逐渐减小,它将因此低估原油成熟度;Thompson参数庚烷值、石蜡度和芳香度呈上升趋势,异庚烷值在含黏土矿物系统内显著降低,在含碳酸盐岩系统内先升高后降低,这将使得相关图版的解释复杂化;Halpern参数中轻质芳烃与环烷烃比值显著增加,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与环烷烃比值有不同程度减小;Mango参数K1呈增大趋势,N2、P2和P3等不再适用于划分原油类型。在实验持续时间相同的条件下,Schaefer参数、庚烷值、石蜡度和芳香度在含黏土矿物系统内通常要比含碳酸盐系统内高;与无矿物系统相比,K1在含储层矿物,尤其蒙脱石系统内较高。这表明TSR作用过程中储层矿物对C_7轻烃参数仍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使用时需要慎重。
2016年21期 v.11 2433-2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迪;金衍;陈勉;孙一流;杨亮;
页岩储层中广泛分布着从纳米级到毫米级的多尺度天然裂缝,这些天然裂缝显著影响着压裂后的缝网形态。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压裂液具有黏度和表面张力小的特点,在页岩储层中压裂后易形成裂缝网络。针对LPG在页岩储层中的压裂特性,同时考虑了天然裂缝尺寸及压裂液与储层润湿性的影响,建立了LPG压裂裂缝网络扩展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天然裂缝宽度越小、初始长度越长、压裂液润湿性越强,天然裂缝越容易起裂、扩展,形成的裂缝网络形态越复杂,压裂效果越好。
2016年21期 v.11 2440-2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练章华;张颖;崔明月;杨军征;屈超豫;
针对哈法亚Yamama油藏异常高温、高压以及原油溶解气中高含CO_2的储层,首先对Yamama层CO_2腐蚀环境中套管扣型、选材等与套管腐蚀损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推荐Yamama层生产套管和尾管材料选用C90-3Cr,扣型选用气密封扣,该材料和扣型能预防CO_2腐蚀和泄漏;其次,根据弹塑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和理论以及Yamama层水泥环、岩石及地应力参数等,建立了Yamama层在水泥环完好情况下套管损坏力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在不同井筒内压作用下,套管的力学损坏过程,同时获得了地应力传递到套管外壁和水泥环外壁的平均压力,为套管损坏的预防措施和强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通过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研究,针对Yamama储层,采用120°相位角螺旋射孔,以便延长套管的使用寿命。
2016年21期 v.11 2445-2449+2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何勇;张建中;李同宇;
针对震源扫描法未考虑微震极性的变化,对低信噪比地面监测资料的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扫描震源机制,结合震源球的压缩和膨胀分区,确定微震初动正负极性,在震源扫描算法的亮度函数中引入了初动极性改正项,从而提出了1种改进的微震源扫描方法,即将原来的只对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进行扫描的算法,发展为1种对震源机制、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同时进行扫描的算法。对理论合成数据和实际监测资料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改进前、后方法的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微震源扫描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压制噪声和精确定位的能力。
2016年21期 v.11 2450-2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力伟;贾善坡;邹江涛;舒婧曦;
为了研究泥岩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峰后应变软化特性,基于泥岩的三轴压缩试验曲线,建立考虑应变软化特性的泥岩弹塑性本构模型,使用ABAQUS及其子程序分别对泥岩的三轴压缩试验和泥岩隧道开挖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能够正确反映泥岩的峰后应变软化特性,泥岩在低围压下有明显的应力跌落现象,并随着围压的升高,应力跌落现象逐渐消失。在泥岩隧道开挖的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科学合理地根据围压考虑应变软化现象对隧道的开挖、支护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2016年21期 v.11 2456-2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文明;陈钱荣;于达;朱霄霄;张仕民;
中缅管道在澜沧江段需穿越岩鹰山隧道及江顶寺隧道,隧道所处地质条件复杂,若发生坍塌,会造成管线的变形甚至失效。为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对隧道坍塌时的占压载荷与冲击等效载荷进行分析,建立ABAQUS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隧道坍塌工况下成品油、原油与天然气管道的受力状态。通过分析不同坍塌厚度、管道内压对管道的影响,得到了管道应力应变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坍塌岩土厚度的增大,管道的应力也随之增大,求得了成品油管道、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载荷临界坍塌量,同时管道的变形率也随之线性增加;管道内压增加会使得管道应力增加,但却使得管道变形率减小。
2016年21期 v.11 2462-2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智;孔维伟;刘志伟;王汉;张庆生;张诚;安思彤;
针对酸性气井中套管的腐蚀缺陷形貌差异较大的问题,考虑到套管强度计算模型不能完全涵盖各种腐蚀形貌条件下的强度计算,同时受到实验室强度测试的局限性,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不同腐蚀形貌特征下的套管强度计算模型,并引用文献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合四川某酸性气井对套管性能进行实例分析,从均匀腐蚀和点蚀等角度出发,分析了温度、内压对套管等效应力的影响,研究了套管剩余强度随腐蚀深度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点蚀开口直径大小对套管剩余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腐蚀套管的等效应力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随着内压的增加,腐蚀套管的等效应力先降低,再逐渐增大。同时腐蚀深度对套管强度的影响显著,随着腐蚀深度的增加,点蚀和均匀腐蚀套管的剩余强度均持续降低。另外,对于相同深度的浅半球形腐蚀坑,点蚀开口直径越大,套管的剩余强度越大。该结果可为酸性气井套管柱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2016年21期 v.11 2467-2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秦显科;王林飞;张博伦;
针对随钻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的难题,将稀疏表示理论引入随钻地震参考信号的处理。根据希尔伯特变换求取实际随钻地震参考信号的瞬时属性,使用Morlet子波,构建合适的过完备原子字典,对随钻地震参考信号进行稀疏分解,采用L1范数谱投影梯度算法实现基追踪降噪。利用该方法实现了对实际随钻地震参考信号的稀疏分解降噪,改善了资料的信噪比,恢复了钻头震源信号。
2016年21期 v.11 2473-2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毕硕本;周浩;杨鸿儒;沈香;王军;
针对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的变化,研究古时代聚落的演变发展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深入了解人地关系,为制定聚居决策提供参考。以GIS为研究方法,对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的995处聚落遗址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单一型聚落遗址546处,叠置型聚落遗址449处。单一型聚落遗址的数量变化为增长、下降、迅速增长,聚落遗址重心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移动,这与该地区气候历经的4个不同的变化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在所统计的叠置型聚落遗址中,有11处包含了4个时期的聚落遗址。在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聚落遗址的叠置系数由小到大,随着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聚落的继承性得到提升。
2016年21期 v.11 2479-2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何苗;李向辉;
从闽南沿海民居的窗地比和采光系数平均值入手,选择晋江市池店镇东山村5座代表性民居作为实验数据的采集点,采取实地测试、并将实测数据与国家标准值进行比对的研究方法,分析民居采光设计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闽南地区民居的卧室、厨房的采光性能不符合国家标准值,"光厅暗房"的建造传统已不能满足现住居民的生活习惯,部分民居室内材料陈旧灰暗、反射系数小,影响了室内的采光环境。针对民居的不同情况,可通过在屋顶增设亮瓦、在侧面窗上设置调节反光百叶、提高室内饰面材料的反射比、控制建筑密度等方法改善当地民居光环境的问题。
2016年21期 v.11 2486-2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冯萤雪;曹颖;
矿业棕地是人类在地球表面留下的"伤疤",其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急需生态修复。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至50年代就开始了棕地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一些很好的棕地生态修复案例可资借鉴。当前,我国矿业棕地再生利用的主流模式是建设矿山公园,基本是以矿山旅游项目为引导的景观再生设计。这种模式难以推动矿业棕地的景观生态修复及矿业城市人居环境的根本转变。通过对美国、德国棕地生态设计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的矿业棕地景观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的不足。基于生态设计的理念,进行区域性、大尺度的人工自然"设计生态",才是矿业棕地修复的方向。
2016年21期 v.11 2492-2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0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金鹏;赵栋梁;
利用浮标、卫星高度计和再分析这3种数据分析了海水温度和海浪波高之间的关系。发现同一纬度海域的低温波高大于高温波高,且两者的差异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对不同纬度处波高进行距平处理,得到的距平波高与海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并且这种负相关性对风浪、涌浪及混合浪没有明显差异。为解释此现象,给出了1种可能的物理机制,即海温增大伴随分子黏性减小,间接引起湍流耗散增强,从而加大波动能量耗散使波高降低。
2016年21期 v.11 2498-2501+2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曲丹;赵勇胜;任何军;周睿;
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统称为BTEX)普遍存在于地下水和土壤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好氧反硝化BTEX降解菌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 MATH1是从硝酸盐还原条件下BTEX污染的介质中分离的。该菌株对BTEX的去除速率分别为4.71、6.59、5.64、2.59mg/(L·d)。柠檬酸钠、硝酸盐和NaH2PO4促进菌株BTEX降解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0.5g/L、100mg/L和96mg/L。此外,具有nirS和nosZ基因的MATH1对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去除速率分别为2.49mg/(L·h)、1.50mg/(L·h)和0.83mg/(L·h)。MATH1有助于减轻生物刺激所投加氮源的二次污染。该研究显示了使用MATH1对BTEX污染场地进行生物修复的可行性。
2016年21期 v.11 2502-2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汪金生;吕炜;赖平生;吕学伟;白晨光;
为了研究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中铬氧化物的还原热力学,通过对铬氧化物间接还原条件下逐级还原规律进行理论计算,得到了在1个标准大气压、不考虑铬的活度情况下的Cr-O-CO系平衡状态图,分析了得到了铬氧化物稳定存在的温度区间。通过对已知成分的含铬铁水进行分析,发现提高C、Si、P、S的质量分数会降低铬的活度,从而改善Cr_2O_3的还原条件,而Mn、V、Ti、Cr质量分数的增加则具有相反的作用;并且铬的活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计算得到了在铁水成分不变时Cr_2O_3的开始还原温度为1 134K。通过研究体系压力对Cr_2O_3还原的影响,发现增加反应体系的压力会使Cr_2O_3的开始还原温度升高。
2016年21期 v.11 2509-2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腾;宫厚健;李亚军;董明哲;郭春清;李卫卫;
超临界二氧化碳-聚合物体系的浊点压力是评价聚合物类二氧化碳压裂液增黏剂性能的重要参数。使用自主研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平衡装置,采用根据光敏原理改进的浊点压力法,测定了3种亲二氧化碳聚合物增黏剂PCA、PCB和PCC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电阻-压力曲线,得到了3种聚合物的浊点压力。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PCA和PCB的浊点压力低于PCC;3种聚合物的浊点压力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助溶剂CS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5℃时,PCA和PCB均能用作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增黏剂,在55℃时PCB的效果更佳。采用光敏法可以准确地测量超临界流体体系的浊点压力,对同类实验具有借鉴意义。
2016年21期 v.11 2514-2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