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

China Sciencepaper

  • 强震作用下斜拉桥模型的倒塌破坏模式

    宗周红;黄学漾;黎雅乐;夏樟华;

    基于斜拉桥模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LS-DYNA显式积分有限元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构件失效准则和结构倒塌失效准则,对斜拉桥在强震作用下单一构件破坏模式以及多构件破坏耦合作用的倒塌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考虑单一构件破坏时,支座失效和拉索脱锚是强震作用下斜拉桥的主要破坏模式;考虑多构件破坏耦合作用时,不同地震波的频谱效应对斜拉桥模型的倒塌模式影响较大,卓越周期较长的地震动作用下斜拉桥发生倒塌破坏的危险性较高,且倒塌均是由于边支座脱空、拉索脱锚、主梁下坠,导致主梁端部竖向位移达到倒塌限值而发生;斜拉桥模型在仅考虑单向地震动输入作用下发生倒塌的危险性要明显小于双向和三向地震动输入的情况。

    2016年07期 v.11 721-727+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有机蛭石与纳米二氧化钛复配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研究

    张恒龙;谭邦耀;朱崇政;

    研究了有机蛭石与纳米TiO2复配改性剂对沥青物理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老化方式下复配改性剂对沥青抗老化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复配改性剂对沥青的物理性能和流变性能影响较小。复配改性剂的加入可以达到同时改善沥青耐热氧和紫外光老化性能的目的,但是改善效果受复配掺量的影响较大,不同掺量的复配改性剂对沥青的短期和长期热氧老化性能都有改善效果,而耐紫外光老化性能的改善只在特定的复配改性剂掺量下才能体现。综合热氧老化和紫外光老化性能数据,复配改性剂的最佳掺量为1%的有机蛭石和3%的纳米TiO2。

    2016年07期 v.11 728-732+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三塔四跨地锚式悬索桥纵向约束体系研究

    张超;黄群君;余立;刘涛;

    为了得到三塔四跨地锚式悬索桥中最优的纵向连接方式,以某座三塔四跨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考虑各种不同荷载作用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探讨最优的纵向约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边塔内力和桩基础内力受地震作用控制,而中塔内力则受汽车荷载控制,伸缩缝变形主要受温度作用控制;在多种荷载作用下,刚性约束体系优于漂浮体系和阻尼约束体系,可以较好地改善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响应。通过对约束装置进行位置和参数优化,提出"中塔和桥台处设置纵向固定支座"的刚性优化约束方案。

    2016年07期 v.11 73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LH-OAT方法的SWAP-EPIC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能锋田;姜瑶;徐旭;黄权中;

    将LH-OAT方法与农业水文模型SWAP-EPIC相结合,构建了模型参数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以黑河中游盈科灌区2012年春玉米田间试验为验证实例,选取了SWAP-EPIC模型中26个参数进行了全局敏感性分析。计算获得参数敏感性排序,并将其敏感度划归为极敏感、敏感、次敏感和不敏感4类。结果表明,参数针对不同输出变量的敏感性强度呈明显差异,土壤水力参数多数呈极敏感性,水分胁迫参数则呈现次敏感性或不敏感;选取敏感性较强的10个参数进行校正,进而高效地完成了模型率定且效果良好,所构建的全局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可有效提高SWAP-EPIC模型率定效率,并具有较强的田间适用性。

    2016年07期 v.11 739-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波流边界层内外流速剖面的数值模拟

    郑金海;范文彰;张弛;李诚;

    准确模拟波流相互作用下的流场结构是河口海岸动力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改进了波流边界层控制方程中的波浪压强梯度垂向变化关系式,结合两方程紊流模型,建立了可以模拟边界层内外全水深流速剖面的数学模型。将计算结果与纯水流、纯波浪、波流同向和波流逆向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复演波流相互作用下边界层内外的时均流速分布特征。

    2016年07期 v.11 746-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人-车特征的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

    贾海江;刘志强;汪彭;周桂良;

    为提升疲劳驾驶模型的检测效果,文章以方向盘转角(SA)、PERCOLS、眨眼频率(BF)和眨眼深度(MECD)为特征参数,建立支持向量机(SVM)疲劳驾驶检测模型。并确定了SA、PERCOLS、BF和MECD的最优时间窗。通过模拟驾驶仪和眼动仪对10名受试者进行疲劳驾驶和清醒驾驶的数据采集,最终筛选出疲劳驾驶和清醒驾驶有效样本各600组。完成了疲劳驾驶检测模型的训练和验证,优化了支持向量机的惩罚参数c、核函数参数g。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综合疲劳识别准确率高达93.5%,能够较好满足疲劳驾驶检测的要求。

    2016年07期 v.11 751-753+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西安市纯电动城市客车行驶工况研究

    李耀华;刘鹏;杨炜;刘晶郁;

    给出了西安市纯电动城市客车行驶工况开发的流程、路线、数据采集及合成方法,合成出西安市纯电动城市客车综合行驶工况(XiBUS)。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解析西安市纯电动城市客车拥堵行驶、一般行驶、通畅行驶3类典型代表工况,分析了西安市纯电动城市客车综合行驶工况及ECE(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工况与试验数据总体之间的误差,将合成的西安市纯电动城市客车工况与ECE工况做了仿真对比分析,并将西安市纯电动城市客车行驶工况与典型城市工况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西安纯电动公交工况(XiBUS)误差最小,更接近西安市纯电动城市客车实际工况,ECE工况误差较大,不能反映西安纯电动城市客车实际工况;XiBUS工况与ECE工况差别较大,XiBUS比ECE工况对客车的能耗要求更高。

    2016年07期 v.11 75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拉压杆模型在桥墩盖梁中的应用

    郝芳敏;陈幼佳;焦晋峰;

    对拉压杆模型的基本理论以及它在桥墩盖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说明,通过实际桥墩设计数据进行讨论研究,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盖梁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分析验证。将拉压杆模型和传统平截面模型进行比较后得出,在类似桥墩盖梁这类深梁结构中,使用拉压杆模型设计所需的钢筋用量较少。

    2016年07期 v.11 760-764+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能力预留的网络零售配送时隙分配与定价研究

    陈淮莉;汪健;

    网络零售环境下,当订单的配送需求大于时隙的可用配送能力时,时隙就会提前关闭,一些客户可能愿意支付较高价格以获得该时隙的配送服务,从而该类时隙可能获得更大收益。针对这些意愿支付较高价格的订单,借鉴航空公司收益管理的思想,引入效用函数建立基于Logit选择概率模型,提出新的时隙定价模型,并给出算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时隙预留比例会对时隙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交付期长短会对时隙定价产生影响;有2个或3个时隙可选时,时隙n1(12:00—14:00)的选择概率最高,而n3(18:00—20:00)的选择概率最低,但是价格仍然对客户选择产生影响。该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2016年07期 v.11 765-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地铁区间列车火灾烟气特性及控制策略的数值模拟

    侯昱晟;李炎锋;王奕然;刘垚;杜宁;

    为了探究火灾发生后风机启动时间对地铁区间烟气控制的影响,现以内径为5.5m圆形盾构地铁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火源功率(5、7.5、10 MW)下隧道内烟气的温度分布,分析了4种火灾工况下隧道顶部最高温度值以及出现位置,研究了风机延迟启动时间对隧道内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顶部最高温度随火源功率增大而增高;纵向通风风速会造成隧道顶部最高烟气温度区域向通风方向偏移,但随着火源功率增加,排烟风速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延迟启动风机会破坏烟气层的稳定性,导致烟气沉降到列车的车厢位置,从而会影响乘客安全疏散。

    2016年07期 v.11 772-77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具有特殊裂隙面岩质高边坡地震反应分析

    党康宁;闫博;刘云贺;

    分析不连续裂隙面的受力状态和运动特性,利用罚函数和拉氏乘子方法引入不连续裂隙面的特定条件,基于广义变分原理建立裂隙岩体不连续系统理论框架体系,并应用于某岩质高边坡具有特殊不连续裂隙面倒楔形体的数值分析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岩质高边坡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不是线性增大的,在不同的高程处加速的峰值放大呈交错变化;岩质高边坡存在凌空面的放大作用,同一高程处坡面的加速度值都大于山体内部的响应值;不连续裂隙断层对边坡的地震响应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裂隙周围岩体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为该工程的高边坡动力特性的认识和后期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16年07期 v.11 77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DVISOR的AGV建模与仿真研究

    冉嘉;邓莹;王林凤;蒋光兵;蒋猛;

    针对仿真软件ADVISOR没有自动导引运输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模型,无法对AGV进行性能仿真的局限。以ADVISOR仿真软件为平台,建立了AGV的动力系统、整车、电机、蓄电池以及车轮等模型,由此开发出AGV仿真系统。根据AGV实际的工作场所,设计了AGV专用的仿真循环工况,对某款AGV进行了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开发的AGV仿真系统能够对AGV的整车性能进行仿真,为AGV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6年07期 v.11 78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乘客接受度的定制公交票价分析

    李彬;杨铭;肖润谋;

    基于对西安高新区上班族通勤需求进行的实证研究,归纳出上班族的出行选择特性;结合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乘客接受定制公交的各种因素,建立影响定制公交票价接受度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乘客是否接受定制公交票价的重要因素为是否有座位、沿途停靠站点次数和通勤距离。研究结果可为后期不同城市和线路推广定制公交时,结合通勤距离和停靠站点数量快速准确地确定基础票价提供理论支撑。

    2016年07期 v.11 786-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世界海运网络异质性研究

    李振福;史砚磊;徐梦俏;张小玲;姜书飞;

    根据17家主要船公司的集装箱航线及挂靠港口数据构建世界海运网络,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对世界海运网络的度、度分布、聚类系数、平均路径长度及介数等指标进行测算,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世界海运网络为无标度网络,具有聚类特性及小世界特性且存在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入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对世界海运网络的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海运网络的基尼系数为0.554,表明世界海运网络具有较强的异质性。

    2016年07期 v.11 793-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终端区管制系统运行风险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

    张兆宁;金伟伟;崔文建;

    为了充分认识管制系统运行中的风险致因因素,了解风险致因构成的风险系统结构,从而制定保障管制系统运行安全的风险控制策略。通过分析终端区管制系统运行的构成和特点,找出管制系统运行的19个风险致因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层次和致因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4个层次并对层次结构进行了分析,为预防终端区管制系统运行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6年07期 v.11 798-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软体排模型垂直水流铺排水流时均特性研究

    张鹏;杨胜发;罗宏;李德华;胡江;

    针对水深或流速较大时软体排沉排一直存在浮排、撕排等现象,为了解不同方位放置软体排的水流结构特性,采用透明的有机玻璃板模拟铺排船钢滑板和排布,利用高分辨率PIV对排布区域进行二维流速测量。分析垂直水流铺排时平水、迎水和逆水等3个方案的水面线、平均速度、紊流度等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迎水铺排时,排头易形成滑排与撕排;逆水铺排时,水流顶托软体排易形成浮排;平水铺排时,水流条件最有利于软体排下沉。研究为进一步解决深水沉排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年07期 v.11 804-807+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反应加速度法人工边界宽度参数研究

    李凤丽;董正方;贺东青;蔡宝占;

    为确定合理人工边界宽度参数,现设定某地质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箱型地下结构,并选择2种结构埋深(分别为5m和25m),分Ⅱ、Ⅲ、Ⅳ3种场地类别,使用时间历程法和反应加速度法分别计算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结果表明:若以时间历程法为基准,反应加速度法本身存在方法误差,随着人工边界宽度的增加,误差值逐渐趋于稳定;若以反应加速度法模型取50倍框架宽度为基准,误差逐渐减小,表明反应加速度法存在合理人工边界宽度。

    2016年07期 v.11 808-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爆破动力荷载输入方式的比较

    张钧堂;黄诗渊;王俊杰;袁智洪;刘云飞;

    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有炮孔模型和无炮孔模型这2种爆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2种模型的振动衰减规律和速度时程变化曲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炮孔模型和无炮孔模型在软件中都能够实现,在爆源5m以外,2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相似;随着距离的增大,2种模型的衰减规律及数值上的差异越来越小;但在5m以内时,无炮孔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符合振动衰减规律;由于无炮孔模型的计算效率较有炮孔模型提高近40%,因此在该软件中进行爆破振动模拟时尽可能采用无炮孔模型。

    2016年07期 v.11 813-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轻型柴油车辆典型工况燃料消耗特性试验

    蔺宏良;余强;

    为了建立轻型柴油车辆行驶的油耗模型,以市场某主流品牌轻型柴油车辆为研究对象,搭建车载燃料消耗采集系统,通过控制的道路试验获取典型工况下的车速、时间及瞬时耗油率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轻型柴油车辆典型工况下的瞬态燃料消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轻型柴油车辆在行驶时,瞬态燃料消耗量由低到高的工况排列依次为平路强制怠速滑行、发动机制动下坡、自由怠速滑行、平路匀速行驶、全油门加速爬坡、平路全油门加速;强制怠速滑行的瞬时燃料消耗远远低于自由怠速滑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道路试验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轻型柴油车辆瞬态燃料消耗模型的方法具有精度较高、成本较低等优点,可为进一步研究轻型柴油车辆实际运行的燃料消耗提供方法参考和数据基础。

    2016年07期 v.11 818-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城际运输通道客运分担率及定价策略研究

    孙剑萍;耿彪;汤兆平;刘欢;

    针对城际运输通道内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现状,选取铁路、公路2种主要运输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决定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确定旅客出行效用函数,运用logit模型建立旅客和运输方式的双层分担率模型,并求解分担率。针对2种运输方式竞争关系,以昌九运输通道为算例建立非合作博弈模型,对昌九城际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分担率及票价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存在博弈的最佳分担率和最优票价组合,能够实现2种运输方式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2016年07期 v.11 823-827+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一种个性化城市多目标最短路径随机优化算法

    龚勃文;林赐云;

    以两点间的有效路径为基础定义了个性化城市多目标最短路径,给出了个性化城市多目标最短路径优化数学模型,并归纳总结了城市内一般驾驶员出行路径选择行为的3个共性特征,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效路径集合迭代计算的多目标最短路径随机优化算法,以自定义的3个弧阻抗设计了有效路径集合的初始化和迭代更新方法,构建形成的路径寻优机制,给出了计算结果的评价方法。与遗传算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计算结果贴近实际,且计算速度更快。

    2016年07期 v.11 828-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抗车辙剂改性沥青混合料工艺参数对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谢轶琼;张超;惠冰;

    为研究抗车辙剂改性工艺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方法,选取抗车辙剂掺量、拌和时间和拌和方式3个因素,通过冻融劈裂试验定量地分析了抗车辙剂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提出了抗车辙剂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采用烘箱模拟老化法研究老化作用对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抗车辙剂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各因素影响水稳定性能的主次顺序为:抗车辙剂掺量-拌和温度-拌和方式;最佳改性工艺为:抗车辙剂掺量0.6%、拌和温度180℃以及干法拌和;抗车辙剂能够有效改善老化作用后的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且老化时间越长,改善效果越明显。

    2016年07期 v.11 835-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WIM实测数据的车辆荷载效应极值的预测分析

    袁伟璋;黄海云;张俊平;尹兴;刘泽戈;

    为了研究车辆荷载的发展变异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基于渝湛高速公路27万多个货车的动态称重系统(WIM)实测数据,通过蒙特卡罗法生成随机车流,将其加载于虚拟简支梁结构模拟车辆荷载效应,采用阈值模型(peaks over threshold model,POT模型)预测结构未来可能出现的车辆荷载效应极值,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能够较为合理地预测车辆荷载效应极值,而按JTG D6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会得出偏小的结果。

    2016年07期 v.11 839-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