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

China Sciencepaper

  • 层片状纳米粒子对绿色润滑油润滑特性的影响

    石琛;梁根;毛大恒;

    针对绿色植物油高温润滑性能差的问题,通过四球摩擦实验研究了层片状纳米粒子(纳米WS2、纳米MoS2和纳米石墨)在不同工况(温度、负载和速度)下对菜籽油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层片状纳米粒子可有效提高菜籽油的极压性能和各工况下的抗磨减摩性能,可显著减轻高温下摩擦表面的磨损,改善磨损表面形貌,使磨损表面粗糙度降低75.5%~87.1%,从而延长菜籽油的服役寿命和摩擦副的使用寿命;其中纳米WS2的改善效果最佳,可使最大无卡咬负荷和烧结载荷分别提高13.4%和66.7%,使菜籽油的磨斑直径和摩擦因数在常温(25℃)下分别减小25.8%和8.3%,在高温(250℃)下分别减小48.3%和21.9%,并且含纳米WS2润滑油的抗磨减摩性能随温度、负载和速度的变化幅度最小,这主要缘于纳米WS2具有比纳米石墨更高的金属表面吸附能力,并具有比纳米MoS2更好的耐高温性能。

    2015年16期 v.10 1871-1874+1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LiBH4·NH3的热分解合成及其放氢行为

    张怡;刘永锋;张欣;高明霞;潘洪革;

    研究了LiBH4·NH3的热分解合成、结构及其放氢行为。在密闭反应器中,将LiBH4的饱和氨合物加热至60~80℃进行热分解,成功制备得到LiBH4·NH3。研究表明:该方法制备的LiBH4·NH3的晶胞参数为a=0.597 4(1)nm,b=0.4466(2)nm,c=1.434 1(3)nm;在氩气流下,热分解制备得到的LiBH4·NH3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两步反应,其在较低温(<300℃)时即可分解释放出氢气;在密闭反应器中,样品的热分解可分为2个阶段,在室温至300℃的范围内,LiBH4·NH3主要释放氨气,同时伴随放氢,从300℃至600℃,主要发生的是放氢反应,所释放的氨与LiBH4反应放氢,同时伴随着LiBH4的分解放氢。比较发现,通过水浴热解饱和氨合物的方法制备得到的LiBH4·NH3的放氢性能较常温抽真空制备样品有明显改善。

    2015年16期 v.10 1875-1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表面处理对高温合金DZ40M再结晶的影响

    刘浩然;王全胜;宁先进;

    为了评价不同表面处理后DZ40M定向凝固高温合金表面塑性变形及高温再结晶程度,为表面处理工艺和参数选择提供依据,采用冷喷涂粒子冲击和喷砂对高温合金表面进行处理,经过1 000和1 100℃保温处理,考察了合金析出碳化物和表面再结晶的相互作用,并分析了表面处理方法对合金表面塑性层和再结晶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喷涂粒子冲击和喷砂处理后的DZ40M高温合金在1 000和1 100℃下热处理后,表面均形成再结晶层;热处理时的二次析出碳化物对再结晶晶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冷喷涂CoNiCrAlY粒子冲击后,合金表面塑性变形层的深度和维氏硬度均远低于喷砂处理的,其再结晶层厚度较小;冷喷涂CoNiCrAlY粒子冲击后的合金表面再结晶层厚度受热处理温度影响显著;退火可部分降低合金表面塑性层的加工硬化程度,但对塑性变形层深度无明显影响。

    2015年16期 v.10 1881-1883+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对流和辐射条件下变热特性参数的肋片传热性能

    孙亚松;马菁;

    采用谱配置法对导热系数、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和表面发射率均为温度函数的对流-辐射肋片的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在求解过程中,肋片温度通过谱配置点和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离散,从而将微分形式的能量方程转化为矩阵形式的代数方程。与文献中的解析解相比较发现:谱配置法对肋片的非线性传热问题具有很好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计算精度随着配置点的增加近乎呈指数上升。同时发现:随着导热系数变化率和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变化率的增加,以及表面发射率变化率的减少,肋片温度随之升高;随着对流与导热耦合参数和辐射与导热耦合参数的减少,肋效率随之提高。

    2015年16期 v.10 1884-1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移动终端的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技术

    闫甲鹏;何汉武;陈和恩;宋春雨;

    针对传统移动增强现实系统中虚拟模型和真实背景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视觉差异,不能够给予用户良好的真实体验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在Android系统下虚实融合较为逼真的增强现实装配系统。该系统首先解决三维虚拟模型的解析、渲染、管理问题,然后研究了虚实融合场景图层的关系,最后完成整个系统的虚实融合场景的构建。采用该系统对齿轮油泵模型进行增强现实装配虚实融合场景的构建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在真实场景中添加虚拟物体,并且显示结果逼真度高、沉浸感强,能够顺利完成对装配过程的指导。

    2015年16期 v.10 1890-1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弹性应变能对沉淀组织及原子占位影响的微观相场模拟

    张静;陈铮;王永欣;童立甲;

    利用时间相关的微观相场法模拟弹性应变作用下Ni75AlxV25-x合金Ni3Al和Ni3V共格沉淀取向排列组织演化,明晰应变能对取向排列组织形貌的影响,追踪Ni3Al和Ni3V沉淀相形核、长大过程的原子占位解析取向排列的微观原子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应变能阻碍形核,改变沉淀相Ni3Al和Ni3V的析出序列,诱发原子取向扩散形成取向排列组织;取向排列组织受温度和合金成分影响,低温下2相取向不明显,温度较高时,取向排列倾向加强。Al成分较低时,取向排列明显;Al成分增加,取向排列倾向弱化。原子占位的时间演化曲线定量表征了沉淀相析出全过程Ni、Al、V 3种组元在有序沉淀相Ni3Al和Ni3V的亚晶格位置的占位随时间演化,应变能推迟了Ni3Al相VNi、NiAl、VAl原子占位达到平衡的时间,但对NiNi和AlNi的占位达到平衡的时间并无大的影响。应变能抑制了Ni3V相反位缺陷VNiⅡ、NiV和第3组元占位AlNiⅠ、AlNiⅡ、AlV,诱发了反位缺陷VNiⅠ。

    2015年16期 v.10 1894-1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路段错视觉评价

    张敏;张驰;杨琼;

    为了量化评价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路段的驾驶人错视觉,以提高平、纵组合路段驾驶安全水平,提出了用车辆行驶轨迹指标来评价驾驶人错视觉的方法。选择正交试验方法设计道路实验参数,应用仿真软件UC-win/road建立了道路几何参数与驾驶人错视觉之间的仿真模型;利用驾驶仿真模拟完成仿真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视距、半径、纵坡坡度、缓和曲线长度和转角角度对驾驶人错视觉的影响,并建立了回归方程。从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可以看出,道路几何参数与驾驶人的错视觉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选择合理的道路几何参数对组合路段错视觉的削弱幅度可达10%~50%。对西部某山区高速公路的平、纵组合路段道路几何参数进行评价。分析表明,最容易让驾驶人产生错视觉的路段为不设超高的平曲线路段,从总体来看,凸曲线路段较凹曲线路段更容易让驾驶人产生错视觉。

    2015年16期 v.10 1900-1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超音速电弧喷涂FeCrBNiSiCRE非晶涂层的干滑动摩擦学行为

    高秀;刘敬春;赵永武;刘新佳;

    为了研究非晶涂层的摩擦磨损行为,采用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在低碳钢基体上制备了FeCrBNiSiCRE非晶涂层,并对其组织结构、显微硬度及干滑动摩擦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FeCrBNiSiCRE非晶涂层与基体结合良好,结构致密,只含有少量的微小孔隙;FeCrBNiSiCRE非晶涂层的显微硬度HV达到876,为基体硬度的4倍左右;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FeCrBNiSiCRE非晶涂层的摩擦因数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最后稳定在0.7附近;在相同的摩擦磨损试验条件下,FeCrBNiSiCRE非晶涂层的相对耐磨性是基体的3.2倍,磨损机制为典型的颗粒脆性剥落和微裂纹扩展。FeCrBNiSiCRE非晶涂层优异的耐磨性能归因于涂层均匀的非晶结构和高硬度。

    2015年16期 v.10 1907-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Ca掺杂对SmCoAsO磁性的影响

    陈永亮;崔雅静;赵勇;

    为了探究SmCoAsO体系中Sm在其磁性中的作用,用Ca在Sm位进行掺杂。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Sm1-xCaxCoAsO(x=0,0.05,0.1,0.2),通过X射线衍射仪、超导量子干涉仪等对其结构和磁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Sm1-xCaxCoAsO单相性较好,具有四方ZrCuSiAs型晶体结构,且Ca掺杂对晶格参数的影响很小。Sm1-xCaxCoAsO在低温下发生了反铁磁、铁磁及亚铁磁多重磁转变,而且在反铁磁转变温度以下,观察到了磁场导致的变磁性转变,且变磁场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a在Sm位掺杂抑制了SmCoAsO的亚铁磁转变,当掺杂量为0.2时,亚铁磁转变温度降低了23K。因此,在SmCoAsO中,Co的磁矩决定铁磁和反铁磁性,而Sm经由在c方向上的Sm-O层与Co-As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亚铁磁性。

    2015年16期 v.10 1911-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透射式指数掺杂AlxGa1-xAs/GaAs光电阴极光学性能和量子效率仿真研究

    冯琤;张益军;钱芸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透射式指数掺杂AlxGa1-xAs/GaAs光电阴极性能的因素,利用薄膜光学的矩阵法推导的光学性能函数,以及考虑窗口层光电子贡献作用的透射式指数掺杂AlxGa1-xAs/GaAs光电阴极量子效率公式建模进行仿真,研究了光电阴极中AlxGa1-xAs窗口层、GaAs发射层厚度变化及AlxGa1-xAs窗口层中Al原子数分数的变化对光学性能和量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lxGa1-xAs窗口层厚度的变化和Al原子数分数的变化对光学性能和量子效率的短波区域影响较大,而GaAs发射层的厚度变化对长波和短波区域均有影响。

    2015年16期 v.10 1916-1919+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AZ31B/AZ91D异种镁合金激光焊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刘军;黄飞;稼海星;侯继军;杜赵新;

    针对AZ31B和AZ91D异种镁合金材料的激光焊接问题,通过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显微硬度测试等手段分析研究AZ31B和AZ91D异种镁合金CO2激光焊接头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在功率为1 800 W,焊接速度为600mm/min,保护气流量为15L/min时,可以获得成形良好的焊缝。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进行分析发现,接头热影响区不明显,熔合线附近母材侧晶粒未发生明显长大,焊缝晶粒明显细化;通过XRD检测可知焊缝区主要由α-Mg和β-Al12Mg17这2相组成;通过EDS能谱分析得到焊缝区Mg、Al元素的质量分数介于2种母材之间;通过拉伸试验发现,断裂位置位于AZ91D母材上,焊接接头抗拉强度高于AZ91D母材,扫描断口显示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焊缝硬度高于2种母材硬度。

    2015年16期 v.10 1920-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导弹振动的动力学建模和频率分析

    罗梦翔;刘涛;蔡国平;

    为了研究细长体导弹的横向振动特性,将大长细比导弹看成具有轴向速度和轴向力的自由梁,对弹体振动进行动力学建模和频率分析。首先采用Hamilton原理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然后采用复模态技术推导系统的固有频率,进而分析轴向力、轴向速度及气动力对系统特性的影响。仿真中,将建立的模型与常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轴向运动速度和轴向力的增大,系统的频率降低,稳定性下降。

    2015年16期 v.10 1924-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热泵空调用先导阀静态电磁吸力特性数学建模研究

    简冠平;王萌萌;顾昕;王斯民;

    为消除先导阀在工作过程中的噪声及研究先导阀电磁吸力特性,本文对先导阀中电磁铁的静态吸力进行了模拟仿真。采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了电磁铁分磁环的几何参数对先导阀静态电磁吸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磁环外径由7.6 mm增至9.6mm时,芯铁吸合处电磁吸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均增大,其中最大值增加106.54%;分磁环内径从5.6mm增大到7.6mm时,芯铁吸合处电磁吸力的最大值降低12.56%,最小值降低62.96%;分磁环厚度由1.2mm增至2.2mm时,芯铁吸合处电磁吸力最大值降低12.5%,最小值增加125%。通过对分磁环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有效提高了芯铁吸合处电磁吸力的最小值,满足先导阀对制冷剂进行有效换向的要求,为先导阀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2015年16期 v.10 1928-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聚丙烯纤维自增强同质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张丽颖;徐亚虎;秦怡靖;郑国强;刘春太;

    根据聚合物熔体结晶过程中存在过冷态的原理,在160℃时将1根或者2根全同聚丙烯(iPP)纤维引入到iPP基体中,制得iPP纤维/基体同质复合材料,同时,制备了具有相同热历史但无iPP纤维引入的试样,对3种试样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对比。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无引入纤维的试样其力学性能较差,引入iPP纤维可使同质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得到明显的提高;引入单根iPP纤维所制得的试样的拉伸强度提高了21.8%,而引入2根iPP纤维所制得的试样的拉伸强度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这是由于纤维本身的性质和界面横晶的作用所致,说明iPP纤维本身及其诱导产生的界面结晶(横晶)对该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产生较大影响。

    2015年16期 v.10 1932-1934+1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一种新型环保的高性价比摩阻制动材料的研制

    郑开魁;高诚辉;何福善;林有希;

    基于正交优化试验设计复合材料的思想,综合竹纤维、硫酸钙晶须和镁盐晶须在增强树脂基汽车制动摩阻材料的特性,研制出一种新型环保、质优价廉的制动摩阻材料。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摩阻材料在100~200℃,摩擦因数均在0.40~0.41间波动,磨损率均低于0.20×10-7 cm3/(N·m);在250~350℃,摩擦因数均在0.36~0.38间波动,磨损率均低于0.40×10-7cm3/(N·m),具有优良的摩擦因数及稳定性,且磨损率均处较低水平;采用优化配方后的摩擦因数级别可以达到GF级别,其摩擦学性能远比市场上普通半金属的刹车片好得多,且具有良好的抗热衰退性能及正常的摩擦因数恢复性能。

    2015年16期 v.10 1935-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期蜂窝结构准静态参数分析方法适用条件探讨

    路超;王晓明;梅玉林;

    对于具有周期结构的复合材料动力学特性研究,或采用均匀化等方法分析其准静态材料参数,或采用平面波谱等方法分析其动态材料参数和带隙特性。为界定这两类方法的适用范围,针对蜂窝周期结构,建立了二维大模型,施加吸收边界条件,采用瞬态动力响应分析的时程积分方法,分析了不同频率波在周期蜂窝结构中的传播;并与模型的准静态均匀化分析结果和谐响应谱分析结果加以比较,探讨了准静态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且以周期结构单胞的特征尺寸与传播波在材料中的特征波长之比ζ为参量来描述;同时,给出了传播波频率达到第一带隙频率前,平面波在二维周期蜂窝结构中传播的幅值衰减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单胞角度α≤120°的蜂窝周期结构,当ζ≤0.1时,可采用静态均匀化方法等分析其材料参数,当ζ≥0.3时,可采用平面波谱法、有限差分时域法和多重散射法等分析其带隙特性。

    2015年16期 v.10 1939-1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遗传算法的机电产品布线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李国闻;张丹;杜海遥;左敦稳;

    机电产品中线缆的捆扎结构是布线路径设计的基础。针对目前布线结构的设计严重依靠经验反复尝试,结构设计缺乏优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机电产品线缆布线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对需要布线的机电产品布线环境进行了预处理,然后针对常规遗传算法在计算线缆拓扑结构的过程中致死率高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的问题,提出了线缆结构的初始化算法,改进了变异算法和杂交算法,通过对致死基因进行定向变异,提高了常规遗传算法中随机变异的成功率。通过实例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可获得优化的线缆结构,所提算法显著降低了致死率,具有较好的收敛性。

    2015年16期 v.10 1944-1948+1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超高压对置式微型撞击流反应器的优化分析

    韦汉春;李光霁;李福旭;

    撞击距离和出口管径是撞击流反应器中的两个关键尺寸。为探讨撞击距离和出口管径对颗粒撞击效果的影响,分别对撞击距离为1、2、3、4mm和出口管径为0.5、1.0mm这几种不同工况下的反应器内的流场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ANSYS对不同的流体模型进行前处理,然后利用Fluent对反应器进行模拟优化分析。模拟认为:在相同的高压下,当撞击距离为2mm,出口管径为0.5mm时,反应器内的撞击速度可达到最大,对颗粒的粉碎效果最佳,采用四喷嘴对置式微型撞击流反应器制备的微乳液90%以上的颗粒直径都在1.701μm以下,已基本达到微米级颗粒的制备要求。

    2015年16期 v.10 1949-1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atlab的油菜移栽栽植孔成型机行走履带的结构优化设计

    向伟;吴明亮;官春云;徐玉娟;

    针对油菜移栽栽植孔成型机行走履带结构设计,以追求履带总长度最短为目标,建立行走履带优化数学模型,以驱动轮、张紧轮、承重轮的结构参数和安装位置为优化设计变量,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的fmincon函数对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分析;采用优化后的参数完成样机的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借助simulation软件进行静态分析。优化结果表明,行走履带的总长度由3 904.2mm减小到3 642.3mm,减幅达6.7%,整机高度降低了56.9mm,行走履带的质量减少了7.9%,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栽植孔成型机样机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行走履带满足栽植孔成型机的工作需求,优化方案可行。

    2015年16期 v.10 1953-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障碍物对飞机起飞重量的限制规律

    刘爱中;尚永锋;李世林;朱鸿力;

    为了分析障碍物对最大起飞重量的限制规律,以某型民用运输机为例,给出了计算障碍物限制重量的方法,对不同环境因素下,该重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障碍物限制重量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障碍物限制重量随障碍物距离和障碍物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增大趋势均为先急后缓;大气温度高于30℃时,每增加1℃则障碍物限制重量线性下调0.82%~0.87%,其下调比例随调整前重量的增大而增大;气压高度大于海平面高度时,每增加1km则障碍物限制重量需线性下调约10.9%,其下调比例与调整前的重量无关;障碍物限制重量在顺风时随风速增大而线性下调,在逆风时随风速增大而线性上调,但顺风时调整比例大于逆风时调整比例,且调整比例均随调整前的重量增大而减小,减小趋势为先急后缓。

    2015年16期 v.10 1959-1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汽车电动静液压主动悬架联合仿真研究

    寇发荣;孙秦豫;刘攀;

    针对传统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不能随汽车行驶状况变化而调节的弊端,将航空领域先进的电动静液压作动器(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EHA)技术应用于汽车悬架控制,设计了基于EHA的电动静液压新型主动悬架结构。与传统采用各类阀件的液压伺服车辆主动悬架相比,EHA主动悬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利用AMEsim建立了二自由度EHA主动悬架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簧载质量、非簧载质量、路面输入、弹簧和EHA作动器构成。同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设计了EHA主动悬架地棚控制器和线性二次型(LQG)最优控制器。将AMEsim模型导入Matlab/Simulink中,开展了EHA主动悬架的地棚控制和LQG控制联合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地棚控制,LQG控制效果较好,车身加速度降低26.2%,悬架动挠度降低19.8%,轮胎动载荷降低18.4%,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2015年16期 v.10 1963-1967+1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润滑条件下B4C/hBN复相陶瓷与灰铸铁配副的摩擦学性能

    陈灿;宋蕾;闻成语;潘武;郎禹;许自宽;覃超;李烨飞;高义民;

    为了解决纯碳化硼陶瓷摩擦学性能不佳的问题,设计新型复相陶瓷碳化硼/六方氮化硼(B4C/hBN)并探究其摩擦学性能,在MMU-5G型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采用纯碳化硼(B4C)陶瓷和六方氮化硼(hBN,质量分数为30%)的B4C/hBN复相陶瓷分别与灰铸铁(HT)配副进行干摩擦、乳化液润滑及20#机油润滑下的摩擦磨损实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摩擦表面形貌;采用能谱仪(EDS)、X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磨面和磨屑的物质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干摩擦条件下,纯B4C陶瓷与HT配副时,摩擦因数高达0.5,而B4C/hBN复相陶瓷与HT配副摩擦因数降低至0.2,这是由于在复相陶瓷摩擦表面生成了由Fe2O3、Fe3O4、B2O3、hBN组成的连续的表面膜的润滑作用;在乳化液润滑条件下,hBN水解导致复相陶瓷剥落,使该配副未达到流体润滑,故纯B4C陶瓷与HT配副摩擦因数低于B4C/hBN复相陶瓷与铸铁配副;当采用20#机油为润滑剂时,2配副摩擦因数相当。

    2015年16期 v.10 1968-1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X120管线钢轧板不同厚度处的氢致开裂敏感性研究

    段小林;刘静;黄峰;胡骞;张杰;彭先华;鲁修宇;

    为研究X120管线钢氢致开裂原因,根据NACE标准TM 2048—2003测试了X120试验管线钢的HIC敏感性,并采用Davanathan-Stachursky氢渗透装置分别测量了其不同轧板厚度处的氢渗透曲线,采用扫描电镜和EBSD技术观察了不同轧板厚度处的微观组织及晶粒取向差分布。结果表明:X120管线钢的HIC裂纹多出现在轧板的次表层;由于轧板次表层的微观组织与晶粒取向差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该处对氢原子的捕获效率最高,HIC敏感性也最强。

    2015年16期 v.10 1973-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形状记忆聚酯的研究

    王林;狄淑斌;王文玺;周绍兵;

    针对传统形状记忆聚合物在应用方面功能化单一这一缺陷,设计多功能型形状记忆聚合物体系是提高形状记忆聚合物智能性的主要方法。通过金属离子与高分子配位合成了具有较好形状记忆性能和高自修复能力的智能高分子材料。通过异烟酸功能聚酯中的氮原子与铜离子配位得到聚合物网络结构(Cu-PIE)。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确定铜离子的配位结构,用原子吸收光谱(AAS)检测铜离子的吸收浓度。通过对Cu-PIE的含水量、分离时间等考察了Cu-PIE的自修复性能。结果发现,在45℃、含水量为5%、分离时间在10s以内的情况下,材料的自修复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与传统形状记忆聚合物相比,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形状记忆聚酯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2015年16期 v.10 1978-1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谐波齿轮传动系统中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马东辉;吴嘉宁;阎绍泽;

    为了提高航天器、机器人等含谐波齿轮传动装置的复杂机械设备的工作精度和运行可靠性,对机械设备中谐波齿轮传动环节的精确建模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谐波齿轮传动属于柔性传动,其内部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而这些动力学行为严重地影响谐波齿轮传动系统在工作中的传动性能。对谐波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建模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谐波齿轮传动系统中运动学误差、摩擦和柔性的主要来源、基本性质及其对传动性能的影响规律;总结了描述上述行为常用的动力学模型(运动学误差模型、摩擦模型、非线性刚度模型和滞回刚度模型)的构成、特点及适用范围。指出滞回刚度模型和考虑系统柔性的运动学误差模型是目前谐波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针对当前谐波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2015年16期 v.10 1983-1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