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

China Sciencepaper

  • 焙烧温度对Pt/Al_2O_3催化剂催化纤维素转化性能的影响

    吕结;韩金玉;王华;宋志强;

    以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合成的有序介孔氧化铝(MA)为载体负载铂,制备了Pt/MA催化剂。考察了载体和催化剂焙烧温度对Pt/MA催化剂催化纤维素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N2物理吸附、透射电镜和NH3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随着载体焙烧温度的升高,氧化铝的有序度、晶相、比表面积、酸量、铂粒径大小均有明显变化。催化结果表明,载体焙烧温度和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以800℃焙烧的氧化铝为载体负载铂,再经400℃焙烧制得的催化剂活性最高,六元醇的选择性达到了78.5%。

    2014年06期 v.9 623-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9 ]
  • 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Mg-Ni储氢合金粉体

    邹建新;孙海全;曾小勤;

    采用Mg粉、Ni粉混合,经球磨、烧结等不同工艺制备电弧阳极材料,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了Mg-Ni储氢合金超细粉。用XRD、TEM、ICP分析手段研究了粉体的相组成、形貌、成分等。物相分析显示,Mg粉、Ni粉混合烧结后基本都转化为Mg2Ni相;经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后,Mg相增加,同时生成了MgNi2相,证明在电弧作用时母相Mg2Ni发生了分解生成Mg和Ni相,Mg与Ni再反应生成Mg2Ni和MgNi2。成分分析显示,烧结形成Mg2Ni后再经电弧作用更利于Ni的析出。TEM结果显示:Mg颗粒形貌近似六方形,颗粒大小为100~600nm;Mg2Ni颗粒附着在Mg大颗粒的表面,大小在10~50nm之间。纳米Mg2Ni颗粒附着在超细Mg粉上的这种结构将有助于改善Mg的吸放氢性能。

    2014年06期 v.9 628-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9 ]
  • 冲蚀角度对Fe-2.5B耐锌液腐蚀性能的影响

    刘广柱;马胜强;邢建东;宁奇愚;高圆;王勇;

    将试样装夹在自制的预设一定冲蚀角度的转盘上进行锌液冲蚀试验,实现流动锌液对试样冲蚀表面0°、30°、60°和90°冲蚀角下的冲刷腐蚀。结果表明:在圆盘转速为70r/min,冲蚀时间为24h的条件下,Fe-2.5B合金(质量分数,%)的冲蚀率随冲蚀角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在高角度下呈现急剧降低的趋势;而316L不锈钢的冲蚀率在冲蚀角为30°时最大,冲蚀角为90°时最小,表现出典型韧性材料的冲蚀率特性。Fe-2.5B合金在流动锌液中的冲蚀率仅为316L不锈钢的33%~38%,其优异耐锌液冲蚀性能依赖于Fe-B合金中网状Fe2B相对流动锌液的阻挡效应。同时,一定韧性相基体的存在对Fe2B在冲蚀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进而表现出该合金中两相结构在锌液冲蚀中的"腐蚀协同效应"。此外,冲蚀角度的增加造成锌液流速在试样表面的切向冲刷分量弱化而法向冲击分量强化,这使得冲刷对最外层疏松ζ-FeZn13相的移除作用减弱。强的传质过程随冲蚀角度的增加不断弱化,从而使网络状组织结构的Fe-B合金在锌液中的冲蚀率明显降低。

    2014年06期 v.9 63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9 ]
  • 蒸汽相水解法制备磁性光催化剂Fe_3O_4/SiO_2/TiO_2及其光催化性能

    郭冬雪;宗海伦;吴一泓;张青红;

    采用蒸汽相水解法,以Fe3O4纳米磁性颗粒为磁核,在其表面包覆一层SiO2来阻止光腐蚀,然后将锐钛矿相纳米氧化钛沉积在Fe3O4/SiO2颗粒表面,从而制得核壳结构的Fe3O4/SiO2/TiO2磁性复合光催化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探针式震动磁强计等手段对所制备的产物的结构、形貌、磁强度性能进行表征。以300W汞灯为光源,用亚甲基蓝和酸性红模拟污水中的有机染料来评价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结果表明,磁性纳米微球中TiO2的含量越大,其光催化性能越好,含TiO2质量分数50%的F3O4/SiO2/TiO2磁性纳米微球可在180min内降解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降解率达99%,在80min内降解酸性模拟染料废水,降解率达98%。

    2014年06期 v.9 637-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1 ]
  • 烧结电除尘灰浸出液分离制备球形碳酸钙的研究

    詹光;郭占成;

    对包钢烧结电除尘灰进行了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浸出液中有较高含量的钾盐和钙盐。为了提升钾盐产品质量和降低硫酸钙结垢对设备安全操作的影响,在回收钾盐之前,需要对浸出液中的硫酸钙盐进行去除。以碳酸钠溶液为沉淀剂,考察了沉淀剂浓度、反应温度、搅拌强度和平衡时间对浸出液中硫酸钙的去除效果及碳酸钙产品晶型晶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离子去除率几乎达到100%,同时获得了粒径10μm左右、颗粒分散均匀、高附加值的球形碳酸钙副产品。

    2014年06期 v.9 642-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8 ]
  • 偶氮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自组装及响应性研究

    臧明辉;李策;孙吴琼;贺小华;林绍梁;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新型三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甲基醚-b-聚丙烯酸-b-聚[6-(4-甲氧基偶氮苯-4′-氧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光散射和紫外-可见光光谱研究了该共聚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行为及其pH值和光响应性。研究发现该共聚物可自组装形成囊泡。在pH值小于3.4时,胶束粒径随着pH值的减小而急剧增大;pH值大于3.4时,粒径无明显变化。在偏振光的照射下,聚集体会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拉长。

    2014年06期 v.9 648-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3 ]
  • 沸石对气体混合物吸附分离性能的分子模拟研究

    李智;刘蓓;

    采用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了21种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沸石对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氮气两个混合体系的分离能力。通过研究这些沸石结构和性质得到沸石吸附选择性与材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两个混合体系,沸石均优先吸附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的吸附量远大于甲烷和氮气的吸附量。为了定量描述沸石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尝试将沸石的吸附选择性与材料常用的结构参数(如两个气体组分无限稀释状态下的吸附热差、孔体积、孔率和比表面积)进行关联,发现沸石材料的选择性与常用的单一的材料结构参数没有好的关联,但沸石的吸附选择性与吸附度关联较好。该结果可应用到沸石的分离以及沸石材料预筛选的评价中。

    2014年06期 v.9 65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8 ]
  • 铝用石墨阴极孔隙结构与石墨化程度关系研究

    李想;薛济来;陈通;方宁;

    铝用石墨阴极孔隙结构的常规研究方法难以对不同石墨化程度材料进行快速量化和智能化分析。根据体视学原理在二维空间定义孔隙结构参数,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类型石墨阴极孔隙结构的孔隙率、孔径、形状因子、孔隙取向及连通率等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用图像分析方法可定量分析石墨阴极材料的孔隙结构特征,并显示其与材料石墨化程度的规律性关系,所获数据有助于评价阴极材料性能和优化阴极制备过程参数。

    2014年06期 v.9 659-662+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3 ]
  • 混合化合物联合毒性研究进展

    孔令云;田大勇;石恬恬;花文凤;林志芬;

    化合物在实际环境中往往以混合物的形式联合存在。本文以混合物联合毒性的研究进展为主线,简要介绍了污染物联合毒性的定性研究,重点概述了混合物联合毒性的定量研究,并总结了各定性定量方法的优缺点。发现对于反应机制不同、可能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反应型混合体系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的研究并不多见,指出需要加强混合物联合作用的定量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反应型混合体系的QSAR模型研究。

    2014年06期 v.9 663-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38 ]
  • 乳液共混法制备的石墨烯/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

    邢旺;李瑀天;吴锦荣;唐茂株;符玄;李恒毅;黄光速;

    采用乳液共混将氧化石墨烯(GO)水溶液与天然胶乳共混,对此共混体系破乳后再原位还原从而制备了石墨烯/天然橡胶(GE/NR)纳米复合材料。TEM和XRD测试表明GE片层在NR基体中剥离程度高且达到了均匀的分散。高结合胶含量、Raman位移以及断面SEM粗糙程度表明GE与NR之间存在很强的界面作用。GE在NR基体中良好的分散以及二者之间的强界面作用均有利于提高GE/NR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

    2014年06期 v.9 669-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82 ]
  • 堆叠多层石墨烯的太赫兹电导研究

    周译玄;郑新亮;徐新龙;任兆玉;

    单层石墨烯具有可调的太赫兹电导,有望应用于制作新型太赫兹器件,然而这种调谐的变化范围有限,通过多层石墨烯的堆叠可以拓展石墨烯太赫兹器件的性能上限。本文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了石英衬底上不同层数堆叠的石墨烯的太赫兹透过特性,并使用Drude模型以及菲涅尔定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模拟。实验数据与理论结果的匹配表明:随机堆叠的多层石墨烯在太赫兹波段可以看作没有电子耦合的多个单层石墨烯,其太赫兹电导具有更宽的调谐范围,同时化学掺杂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载流子浓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太赫兹电导。

    2014年06期 v.9 673-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9 ]
  • Y_2O_3掺杂压制钡钨阴极的制备及发射性能研究

    刘祥;杨帆;王金淑;刘伟;杨韵斐;周美玲;左铁镛;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钇、活性盐和钨均匀混合的前驱粉末,结合氢气高温烧结制备得到稀土氧化物Y2O3掺杂压制钡钨新型阴极材料,并分别测试其热电子发射性能和二次电子发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阴极粉末颗粒分布均匀且细小,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有利于活性盐与基体钨之间反应充分,从而形成有利于提高发射的活性物质。发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激活良好的阴极在测试温度1 050℃时的零场电流密度J0为4.18A/cm2;二次电子发射系数随Y2O3含量增加而增大,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δm可以达到2.92。对阴极进行表面分析,激活过程中活性元素Ba、Y和O等从阴极内部向表面扩散,在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发射活性层,促进了阴极的发射。

    2014年06期 v.9 67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7 ]
  • 异佛尔酮类镉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沈艳芳;朱秋菊;徐伟楠;王会珍;汪联可;周虹屏;

    将(E)-2-(3-(4-(1H-三唑-1-基)苯乙烯基)-5,5-二甲基环己基-2-烯亚基)丙二腈(L)与Cd(OAc)2、CdI2自组装制备了配合物[CdL2(OAc)2]·2H2O(1)和CdL2I2(2)。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1和2的结构。配合物1为三斜晶系,中心Cd原子采取六配位模式,即与2个配体的氮原子、2个CH3COO-和2个H2O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一个拉长的近似正八面体。而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Cd原子采用四配位模式,与2个配体的氮原子和2个I-形成V型分子。这些分子通过分子间的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多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和热重分析表明,1和2具有较强的荧光和较好的热稳定性。

    2014年06期 v.9 682-685+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玉米秸秆瞬间蒸汽爆破预处理的回归优化和结构分析

    刘黎阳;刘晨光;孜力汗;白凤武;徐友海;胡世洋;

    采用响应面法回归分析优化瞬间蒸汽爆破预处理玉米秸秆过程,研究了汽爆压强、维压时间以及填料量三因素对酶解糖产率的影响,基于Box-Behnken设计,分析并获得了一个二阶线性方程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验值。获取的最优条件为汽爆压强3.5MPa,维压时间50s,填料量60g,此时糖产率达到54.37%,相比于未处理物料,其糖化率提高了1.88倍。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处理前后的物料进行结构和组分分析,与未处理的物料相比,处理后的物料结晶度明显降低,颗粒度减小,可及度显著提高。

    2014年06期 v.9 686-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6 ]
  • 碳酸钠液相改性硅-磷酸钙复合骨水泥研究

    李青林;杨帮成;

    以质量分数70%的硅酸三钙(Ca3SiO5,C3S)和30%磷酸氢钙(CaHPO4·2H2O,DCPD)复合得到的DCP30粉体材料为固相,以不同浓度碳酸钠溶液为液相,得到碳酸钠改性骨水泥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手段对不同浓度改性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添加碳酸钠液相,骨水泥初、终凝时间分别缩短至16和55min;调控碳酸钠液相浓度,可以实现短期抗压强度优化;使用碳酸钠后,固化自发生成羟基磷灰石(HA)。浸泡模拟体液(SBF)7天,材料表面覆盖HA沉积层,生物活性优越。碳酸钠液相改性硅-磷酸钙复合骨水泥体系的水化性能、短期力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均优于Ca3SiO5水泥和未改性硅-磷酸钙复合骨水泥,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2014年06期 v.9 69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FBXO6稳定表达肿瘤细胞系的构建及其亚细胞器定位

    刘彬;徐含章;崔佳毅;苏绪波;陈国强;

    检测FBXO6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情况并构建稳定表达FBXO6的肿瘤细胞株。运用RT-PCR方法,在人胚肾293T细胞以及9种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中,检测了FBXO6的表达情况。以载体质粒pBabe-3Flag-FBXO6-puro/pBabe-3Flag-con、包装质粒pCMV-GAG-POL及包膜质粒pCMV-VSVG用Lipofectamine2000共转染包装细胞系293T,收集病毒颗粒感染A549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Western blot鉴定FBXO6的表达。利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外源性FBXO6在A549中的亚细胞定位。在10种不同来源的细胞株中,FBXO6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最高。成功筛选出嘌呤霉素抗性细胞系A549-Con与A549-3Flag-FBXO6。Western blot方法发现A549-3Flag-FBXO6细胞系稳定表达FBXO6蛋白。间接免疫荧光发现FBXO6与内质网tracker有共定位。FBXO6在肺癌A549细胞中高度表达,构建了稳定表达FBXO6的A549细胞系,部分FBXO6分布在内质网中。

    2014年06期 v.9 696-698+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4 ]
  • 褐煤含水量对强制氧化着火过程的影响

    樊陈子;梁杰;张晓春;张宇;朱汉青;边啸林;马佳;

    利用热空气加热的方法对不同含水量褐煤煤样的强制氧化着火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不同含水量褐煤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升温进程、气体产生率以及耗氧量的分析,得出了在本实验条件下含水量对强制氧化着火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含水量较低的煤样着火时间更长,较大含水量对褐煤升温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适当的含水量范围内,煤样的含水量越高,CO、CO2的产生率越大;含水量在19.5%~23.5%(质量分数)时,含水量越小,耗氧量越大。

    2014年06期 v.9 699-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0 ]
  • PET废纤/竹原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吸水性能

    沈云玉;谢天顺;邱仁辉;

    采用平板模压成型方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PET)废纤/竹原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研究纤维梳理方式及不同质量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纤维比例、不同纤维梳理方式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无显著差异;纤维混合梳理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显著高于分别梳理的复合材料;纤维分别梳理的复合材料耐水性能优于纤维混合梳理的复合材料。动态机械热分析显示:复合材料储能模量随竹原纤维含量增加而增加,PET纤维含量的增加使复合材料阻尼效应增加。复合材料吸水动力学表明:水分在竹原纤维比例高且分别梳理的复合材料内部的扩散符合Fick定律;而水分在竹原纤维比例低且纤维混合梳理的复合材料内部的扩散行为不符合Fick定律。

    2014年06期 v.9 703-706+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8 ]
  • 正渗透污泥脱水工艺的影响因素研究

    邢珊珊;朱洪涛;

    将正渗透技术应用于污泥浓缩脱水,对孔径更大、机械强度更高的低压过滤膜应用于正渗透污泥脱水工艺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对比试验证明低压过滤膜由于膜厚度方面的劣势带来的严重浓差极化现象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水通量,不能满足用于正渗透污泥脱水的要求。对正渗透污泥脱水过程中盐离子反向传质情况的监测分析发现,这一过程受污泥侧盐累积量与污泥含水率两个因素影响,污泥侧盐浓度最终根据试验条件不同而稳定在0.1~0.2mol/L内。污泥中混入盐对污泥极限脱水性能存在不利影响而应加以控制。试验用的3种常用污泥絮凝剂使正渗透污泥脱水效果有所提高。

    2014年06期 v.9 707-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6 ]
  •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氟化合成对氟苯甲醛

    徐珍;吕早生;孙昱;帅清昱;

    研究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卤素交换氟化反应,以对氯苯甲醛(PCAD)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在添加助溶剂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合成对氟苯甲醛。研究结果表明:氟化剂、反应时间、反应压力、超临界二氧化碳及其助溶剂对反应结果有重要影响;四丁基氟化铵为氟化剂,甲醇为助溶剂,在反应时间为4h,反应压力为9MPa时,产物对氟苯甲醛的收率可以达到48.1%。

    2014年06期 v.9 713-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1 ]
  • 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还原五价钒并产电

    田彩星;张宝刚;刘晔;冯传平;胡伟武;

    五价钒(V(Ⅴ))具有较强的毒性,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本文采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以人工模拟的含钒废水作为阴极电子受体,实现了V(Ⅴ)的同步还原与产电。同时发现:较高的初始V(Ⅴ)质量浓度能够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但不利于V(Ⅴ)的去除;降低pH对功率密度和V(Ⅴ)的去除率都有利,但当pH低至2时,再减小pH,上述两指标没有显著提高。V(Ⅴ)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被还原为V(Ⅳ),后者可以通过调整pH而沉淀,从而实现了含钒废水的有效处理并回收电能与钒元素。

    2014年06期 v.9 716-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7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的紫杉醇胶束的制备及其缓释效果

    郭盼;李淑娟;于世慧;潘卫三;杨星钢;

    利用PLGA-PEG嵌段聚合物的两亲性质制备了3种不同PEG分子量的内部包载药物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胶束APRPG-PEG-M。通过对制剂粒径分布、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等方面的考察,确定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考察其制剂学性质。制备的靶向胶束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109.7~119.9nm、包封率89.2%~91.5%,在体外释药试验中48h累积释放量为47.8%~60.0%,表现出明显的缓释效果。制备的紫杉醇靶向胶束在体外对药物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2014年06期 v.9 720-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5 ]
  • H_2O_2与HNO_3生成速率比值判别臭氧生成敏感性

    沈劲;钟流举;陈皓;岳玎利;

    为了更好地理解珠三角臭氧污染特性,使用中尺度气象模型与三维空气质量模型MM5-CAMx v5.20系统,并调用化学过程分析等模块,基于2004年10月这一典型污染时段,对使用H2O2与HNO3生成速率比值(p(H2O2)/p(HNO3))判别珠三角臭氧生成敏感性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珠三角地区,当p(H2O2)/p(HNO3)<0.35时,可以断定其为臭氧生成的挥发性有机物(VOC)控制区,比值在0.35~1.6为过渡区,而比值大于1.6时为臭氧生成的NOx控制区。在秋季各种污染类型下,珠江口东部、佛山南部、广佛交界处白天都是臭氧生成的强VOC控制区;而珠三角西部与西南部则经历了从早上臭氧生成的VOC控制区或过渡区向下午NOx控制区的演变,珠三角北部与东部等大部分地区为臭氧生成的NOx控制区。

    2014年06期 v.9 725-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5 ]
  • 复合助剂改性混凝土的碳化性能

    冯紫荻;姜晓楠;杨建森;伏利鹏;杨福强;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水胶比、胶粉掺量、硅粉掺量以及消泡剂掺量对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胶粉掺量、硅粉掺量以及消泡剂掺量4个因素对混凝土的碳化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是胶粉掺量最大,消泡剂掺量次之,水胶比第三,硅粉掺量最小;胶粉掺量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存在两个拐点,4%时混凝土的抗碳化性最差,8%时抗碳化性最好;随着消泡剂掺量的增加,碳化深度逐渐减小。最后,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和查阅文献取值建立复合助剂改性混凝土的碳化模型,经游程检验,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其相关关系显著。

    2014年06期 v.9 729-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8 ]
  • 一种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的理论推导

    柳誉剑;王新海;杜志华;何敏;周斌;廖春;

    以中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与含水饱和度成半对数直线关系为基础,结合贝克莱-列维尔特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利用物质平衡原理,推导出一种含水率与累积产液量关系的水驱特征曲线。剖析了该曲线特征,阐述了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先减后增主要是由含水率对含水饱和度导数的多值性造成的,并且通过理论证明应该在含水率大于50%以后寻找水驱特征曲线的直线段,与传统经验认识相一致,同时提出如何合理选取线性回归起始点以提高预测精度。实例证明,该水驱特征曲线对于油田生产开发指标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014年06期 v.9 734-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