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筹建。现任实验室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教授。实验室依托天津大学,拥有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学科具有悠久历史,创办于1933年,并在当时创建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水利工程于2007年被评为(一级)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皆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国内致力于重大水利工程安全性基础研究的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实验室有固定人员76人,
2014年02期 v.9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会凤;韩静涛;刘博纶;
双金属复合管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与单一金属管相比,复合管充分利用基管和覆管的最佳性能,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核工业、医疗、食品等领域。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双金属直管成形中。本文提出一种采用液压成形工艺套接成形双金属复合异形管的方法,重点考虑加载路径、加载方式、材料的变形程度、摩擦力对变形的影响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获得双金属异形管成形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初步探讨了多金属异形管的成形问题。
2014年02期 v.9 137-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晓玉;苏一博;周莹莹;王梦萦;方婕;贾伏员;杨华明;
二氧化锡(SnO2)作为一种n型宽禁带半导体氧化物材料,广泛用于有机物催化、固态电子器件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领域。介孔SnO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纳米级有序孔道,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更强的相互作用力,可提高其在气敏传感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效率。本文以SnCl4·5H2O为锡源,P123为模板剂,采用络合水热法合成了具有金红石结构的介孔二氧化锡,并考察了pH值、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等因素对介孔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荧光光谱等手段综合分析了产物的结构、形貌、成分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介孔SnO2具有蠕虫状孔结构,表面积大,孔径集中分布在2~8nm。合成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在光学材料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2014年02期 v.9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桂平;徐涛;王杰;
磁化涡旋是微米/亚微米铁磁材料中一种常见的磁畴结构,由于它可以被用于高密度的磁性存储设备中,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随时间变化的Ginzburg-Landau方程,采用实空间下的相场模型研究了铁磁材料中磁化涡旋的力磁耦合行为,探讨了铁磁纳米圆柱体中自发磁化涡旋形态以及该结构在沿圆柱体轴向应变作用下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沿圆柱体轴向的应变对面内磁化分量的幅值和分布影响十分微弱,但对垂直于圆柱体表面磁化分量的影响却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平面外磁化分量的幅值将随着拉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又会伴随压应变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平面外磁化分量的增加,则更容易探测到该磁化涡旋的极性情况,从而有利于实验观察和实际应用。
2014年02期 v.9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新贵;余金山;王洪磊;孙科;
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SiCf/SiC)是航空航天和聚变能源等高技术领域理想的高温结构材料,改善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是提高其力学性能的关键。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以达到改善纤维与基体的结合同时对复合材料进行二次增强的目的。结果表明,采用碳纳米管增强的SiCf/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当碳纳米管的体积分数为5.31%时,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提高106.3%。纤维表面的碳纳米管层与纤维结合较弱,能够促进纤维的拔出,从而促进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提高;另外,碳纳米管的拔出对复合断裂韧性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4年02期 v.9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娅;蒋霞;张怡;赵云;李洁华;谭鸿;
本文采用"预聚-乳化法"合成了软段为聚(ε-己内酯)(PCL)和聚乙二醇(PEG),硬段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小分子扩链剂的无毒水性可降解聚氨酯(PCLPU),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分析、偏光显微镜(PLM)观察以及相对分子质量、水接触角和降解失重测定,研究了PEG含量对聚氨酯微相分离程度、软段结晶性能和降解行为的影响。发现随着PEG含量的增加,PCLPU的微相分离程度增加,软段PCL的结晶受到阻碍。材料的亲水性和结晶性对PCLPU的降解影响明显,当PEG和PCL比例(PCLPU50)适当时,所获得的亲水性、酯基含量以及结晶程度均适中,这时材料的降解速率最快。细胞毒性测试表明PCLPU降解液质量浓度低于1mg/mL时,细胞生长正常。此类水性无毒可降解聚氨酯将在生物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4年02期 v.9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世超;龚雪;相恒学;周哲;彭程;单桂芳;朱美芳;
为提高PHBV与TPU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HBV/TPU/CNTs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计、热重分析仪和万能试验机分析了材料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热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添加碳纳米管(CNTs)后PHBV与TPU两相界面未产生分离,两相之间的作用力有所提高;碳纳米管的加入促进了PHBV的结晶且使其由熔融双峰变为熔融单峰。此外,PHBV/TPU/CNT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也有了显著提高。相比纯PHBV,复合材料的初始降解温度提高15℃,P/30T/3CNTs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提高1 800%左右。
2014年02期 v.9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天祥;钟云波;范丽君;王江;龙琼;冯美龙;孙宗乾;吴秋芳;李甫;周鹏伟;任忠鸣;
采用强磁场复合交变电流方法细化Zn-20%Bi过偏晶合金的显微凝固组织,研究了磁感应强度、电磁振荡强度和交变电流频率对Zn-20%Bi过偏晶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加,合金组织中第二富Bi相粒径逐渐得到细化;随着电磁振荡强度的增加,富Bi相尺寸先减小后增加;随着交变电流频率的增加,富Bi相尺寸也是先减小后增加,存在一个最佳频率。并解释说明了各因素的影响机制。
2014年02期 v.9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渊声;黄千里;冯庆玲;
寻找和研制理想的骨修复材料一直是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珍珠层作为生物骨替代材料,其优势在于含有具有诱导成骨作用的有机成分、合适的降解性能以及与人骨组织接近的力学性能。本文综述了珍珠层的结构、无机成分、有机成分、细胞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珍珠层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还分析了珍珠层作为骨修复材料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珍珠层作为骨修复材料应用的前景。
2014年02期 v.9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昊;李晶;王亮亮;
本文研究了镁对H13模具钢中夹杂物的影响,对H13钢中夹杂物的变性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分析了镁对夹杂物成分、形貌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镁处理H13钢后,夹杂物由Al2O3转变为MgO·Al2O3,复合型夹杂物的析出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夹杂物粒径变小。镁处理使钢中1μm左右的夹杂物增多,2μm以上的夹杂物减少,随着镁含量的升高,粒径的变化更明显。铝质量分数为0.01%~0.03%的H13钢中,微量的镁就可促使MgO·Al2O3夹杂物形成,镁质量分数超过1×10-4会导致H13钢中MgO·Al2O3完全消失,镁质量分数在3×10-5~5.5×10-5时钢液中镁铝尖晶石的数量达到最多。
2014年02期 v.9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马胜强;高圆;刘广柱;宁奇愚;邢建东;王勇;许刚;
采用圆盘旋转技术,研究了锌液流速对Fe-B合金耐锌液冲蚀性能和冲蚀界面形貌的影响。在锌液温度和冲蚀角度一定时,随锌液冲蚀速度的增加,与316L不锈钢相比,Fe-3.5B(质量分数,%)合金的冲刷腐蚀率呈现较为缓慢的线性增加趋势,表现出低的锌液冲蚀率。在较低的锌液冲蚀速度下,Fe-B合金的冲蚀率仅为316L不锈钢的1/3,传质过程主要通过锌液在Fe2B网状间隙中的物理流动而进行;而在较高的锌液冲蚀速度下,Fe-B合金的冲蚀率远低于不锈钢,表现出更优异的抗锌液冲蚀性能,此时的传质方式主要是铁、锌原子在界面前沿直接的扩散反应。界面形貌分析表明,Fe-B合金良好的抗锌液冲蚀性能得益于冲蚀初期基体快速腐蚀所产生的界面前沿裸露、密集Fe2B抗蚀骨架对流动锌液良好的隔离、阻挡效应。
2014年02期 v.9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冯唯;魏大庆;王槐豪;成夙;周玉;贾德昌;王亚明;李保强;
钛因优异的力学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被用于代骨生物材料,但其生物惰性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对钛表面进行微弧氧化-水热改性处理生成复合涂层,可以有效提高钛材的生物活性。本文以Ca(H2PO4)2+Ca(CH3COO)2+EDTA-2Na+NaOH为电解液,在纯钛表面制备TiO2基含钙磷微弧氧化涂层(CP),再经后续水热处理改性,得到具有纳米结构的复合改性涂层;通过模拟体液浸泡实验,以研究不同表面结构复合涂层的磷灰石诱导能力。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手段对试样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水热处理的微弧氧化涂层较CP涂层表现出更好的生物活性,微弧氧化-水热涂层在模拟体液中浸泡3d均能在涂层表面长满磷灰石。此外,为解决植入体导致的炎症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涂层表面上载抗生素药物及其缓释机制。
2014年02期 v.9 183-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谷田生;陈杰威;黄睿;白帆;姜冰;李美成;
为了研究不同形貌特征的银枝晶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通过在不同表面形貌的生长基底(利用酸刻蚀和碱刻蚀处理所得)上生长银枝晶,实现银枝晶分枝密度的调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三种银枝晶的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分析。从银枝晶生长机理入手,分析了银枝晶生长过程及其生长过程中硅基底表面结构产生的影响。以R6G的低浓度水溶液作为被探测物质,利用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器比较分析了三种不同形貌的银枝晶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建立了相邻银枝晶分枝间隙距离与"活性热点"分布密度的关系。
2014年02期 v.9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东;李莹;
综合考虑再生型颤振对工件及超磁致伸缩微致动器的影响,建立了超磁致伸缩微致动器车削颤振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根据Lyapunov第一次近似稳定性定理及霍尔维茨判据对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讨论了系统参数对GMA颤振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同时采用简单自适应控制方法对颤振系统进行了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车削的极限宽度、工件的质量及其等效刚度对系统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简单自适应控制方法可有效抑制再生型颤振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014年02期 v.9 192-19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欣;许頔;项民;刁鹏;
采用光化学方法在五水硫酸铜(CuSO4·5H2O)的乙二醇溶液中制备了Cu纳米粒子,通过反应过程中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探讨了反应历程。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仪分析了产物的形貌、物相、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并研究了光化学法制备Cu纳米粒子的反应参数。研究结果证明了反应仅在隔绝空气,紫外光引发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发现了生成的Cu纳米粒子敞口静置时会被溶解在胶体中的氧气逐渐氧化,再次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用紫外光照射后,又会重新生成Cu纳米粒子的现象,并讨论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而加入三乙醇胺后,同样在隔绝空气,紫外复色光照射的情况下,Cu纳米粒子会优先生长在表面上,采用这种方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制备得到了Cu纳米粒子。
2014年02期 v.9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莉华;褚福运;仲政;
传统配点法在求解动力学问题时会存在误差随时间累积的问题,而无网格径向基函数配点法在全域内采用具有无限连续性的径向基函数作为近似函数,结合配点法构建方程,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无网格径向基函数配点法不仅在数值计算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网格,是真正的无网格法,而且易于离散,精度高,不需要积分,计算效率高;径向基函数的近似函数仅与距中心点的距离有关,非常适宜于求解三维问题。对于这种方法,本文先离散空间域,然后再离散时间域,并在每一时间步内施加边界条件,来分析三维功能梯度材料板的静力和动力问题,据此可解决传统配点方法在求解动力问题时误差随时间累积的问题。数值分析表明,材料性能呈梯度分布会导致其力学性能在梯度方向呈现非线性变化,不同的梯度分布模式会导致力学性能非线性变化的幅度不同。
2014年02期 v.9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婷;周航;张新;徐旭辉;邱建备;余雪;
高温固相法合成Sr3SiO5:Eu2+过程中,杂质相Sr2SiO4:Eu2+的存在会不同程度影响Sr3SiO5:Eu2+的光致发光性能及余辉性能。本文通过压片烧结和燃烧法两种方法制备Sr3SiO5:Eu2+,结合热重-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Sr3SiO5:Eu2+在合成过程中的相变化规律以及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原料与坩埚的接触处形成的界面以及原料在升温过程经过Sr2SiO4:Eu2+的合成温度区间是导致杂质相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升温过程中,当温度经过1 200℃左右的温度区间时,由于原料与坩埚接触处可以看作是两组不同物质的分界面,Sr2SiO4:Eu2+的合成首先在该分界面处合成,而更多的原料需要扩散通过生成物层才能进一步反应;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料随后进入Sr3SiO5:Eu2+的合成过程,从而导致了Sr2SiO4:Eu2+杂质相的生成。
2014年02期 v.9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福芝;侯旭亮;谭占鳌;
本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活性层通常是由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受体通过机械混合而成,活性层的聚合物和富勒烯分子从热力学角度倾向于各自聚集,由此形成的纳米微相分离结构是热不稳定的,造成电池稳定性较差。为了提高活性层薄膜形貌稳定性,本文设计并合成出新型的溴基团取代的光交联型窄带隙聚合物PBDTTT-Br25和PBDTTT-Br50。经光引发交联后的聚合物薄膜表现出良好的抗溶剂性和形貌稳定性,且不影响聚合物分子排列及载流子传输性能。通过研究热退火对共混膜形貌的影响,发现使用光交联材料可以有效抑制富勒烯分子聚集,并提高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热稳定性。基于PBDTTT-Br25和PBDTTT-Br50的器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5.17%和4.48%,相比于基于聚合物PBDTTT的器件效率(4.26%),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2014年02期 v.9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琼;李阳;孙先淼;董立峰;
通过浸渍沉积法,对TiO2纳米棒阵列进行了CuO和CuS量子点修饰。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可以清楚观察到量子点均匀分散于TiO2纳米棒表面,粒子尺寸随反应物中Cu2+的浓度增加而增大,且CuS比CuO尺寸大,颗粒间团聚严重。修饰前后TiO2的晶相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均为正方金红石相,含铜量子点的结晶相也未出现。在模拟太阳光辐射下,少量的CuO和CuS量子点沉积都能显著提高复合体系的光电响应,最高短路光电流密度分别约为空白TiO2的5倍和3.5倍,说明表面量子点敏化提高了光致电荷分离与转移效率。过量的CuO和CuS沉积会导致粒子尺寸的增大和团聚,不利于和TiO2之间的电荷转移,光电流随之降低。另外,CuO敏化TiO2的光电转化性能和稳定性都要优于CuS,推测这是由于CuS粒子大,易团聚,并且在光照下容易得电子形成更加稳定的Cu2S所致。
2014年02期 v.9 218-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娜;杨庆生;黄祎丰;
通过建立碳/碳(C/C)复合材料在宏观、微观不同尺度上的烧蚀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C/C复合材料在烧蚀过程中的体积损失、表面粗糙度以及烧蚀性能的变化规律。微观上,模拟了材料烧蚀呈现的尖笋状粗糙度形貌。宏观上,采用ALE方法,并基于实验结果通过Fortran编程控制材料表面烧蚀后退运动,建立了C/C复合材料表面烧蚀的多尺度热力耦合分析模型,并进行瞬态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烧蚀表面粗糙度程度与烧蚀速率、材料性能密切相关;并且随着材料烧蚀程度的不同,材料的表面应力也相应变化。
2014年02期 v.9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田辉;索红莉;梁雅儒;马麟;孟易辰;彭发学;王盼;
采用X射线四环衍射技术研究了大应变量冷轧Cu-45%Ni(原子百分含量)合金基带冷轧织构的形成、低温回复以及再结晶过程中织构的演变行为。结果表明:Cu-45%Ni合金经大应变量冷轧后形成以S取向、Copper取向和Brass取向含量为主的Copper型轧制织构;在低温回复过程,仍为Copper型轧制织构,并且其轧制织构的强度有所增强;在再结晶过程,立方取向的含量迅速增加,各轧制取向含量均迅速减少,表明S取向、Copper取向和Brass取向在再结晶过程中均被逐渐长大的立方晶粒所吞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表征其高温下强立方织构的形成过程,Cu-45%Ni合金基带经1 000℃保温1h后,其立方织构含量高达98.6%(<10°),大角度晶界的含量仅为13.6%,其中包含约5%的Σ3晶界。
2014年02期 v.9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莹莹;姚暖;何磊;张力;林鑫;杨海鸥;
通过对激光立体成形Ti3Al/TC11连接界面沉积态、去应力退火和固溶时效3种状态的组织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改善Ti3Al/TC11连接界面组织以提高其性能的新途径。研究表明,沉积态试样在两个基体与过渡区交界处组织形貌差异较大,经去应力退火后试样连接界面的组织形貌与沉积态相比变化不大,但针状α′相长度明显减小,Ti3Al侧β晶界厚度减小且变模糊。经固溶时效处理后,两个基体与过渡区交界处组织形貌差异较小,均为等轴、细小α相、α2相和转变β相的三重混合组织,β晶界消失,沿整个试样显微硬度值分布均匀,相比去应力退火态其显微硬度整体较高,这可能与弥散相的固溶强化作用有关。
2014年02期 v.9 234-237+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常青;李冀蜀;顾大伟;殷鹏伟;姜洪英;沈临江;
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12-硼钨酸钾(K5BW12O40·nH2O)与盐酸共掺杂的聚苯胺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导率测试等手段研究了12-硼钨酸钾与苯胺单体的质量比(X)对掺杂聚苯胺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在掺杂过程中[BW12O40]5-作为对阴离子进入到聚苯胺链上,其含量随着X的增大而增多。进入分子链上的[BW12O40]5-阴离子会影响材料分子链排列的有序程度,进而影响材料的导电性能。合成的新材料可作为新型的电化学活性材料。
2014年02期 v.9 238-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静;王金斌;钟向丽;李波;郭道友;张克栋;王芳;
用溶胶-凝胶法在YSZ/Si衬底上制备Bi3.15Nd0.85Ti3O12(BNT)铁电薄膜,研究了退火气氛和退火温度对BNT薄膜的光响应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退火气氛和退火温度下的BNT薄膜进行微观结构和光响应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气氛中氧含量的降低,光响应增大,BNT薄膜中氧空位起到了为光生载流子传输提供通道的作用;随着退火温度的降低,光开启电压和饱和光电导增大,BNT薄膜中高密度的晶界虽然阻碍了光生载流子的迁移,却有利于使光生载流子在晶界处及时分开。
2014年02期 v.9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海杰峰;尹良敏;唐卫华;
为了得到一种新型高效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通过Stille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以噻唑并噻唑为电子受体单元和硅基联噻吩为电子给体单元的交替共轭聚合物(PTTz-Si)。这种聚合物具有较窄的光学带隙(1.77eV)、较高的热稳定性以及比较宽泛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其良好的溶解性保证了可以通过溶液加工制备成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是一种潜在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活性层供体材料。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电化学等测试方法对该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且将聚合物与PC71CM共混制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获取0.76%的光电转化效率。
2014年02期 v.9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尚兴付;汪学广;黄震;谭明务;丁伟中;
介孔NiAl2O4材料是常用的电极材料和催化材料,目前常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本文在不添加任何模板剂和有机溶剂的情况下,通过摩尔比为1︰2的硝酸镍和硝酸铝水溶液与碳酸铵水溶液水解的方法制备NiAl2O4介孔材料。利用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表征。通过800℃焙烧,制备了NiAl2O4介孔材料,晶粒大小约30nm,比表面积为105.3m2/g,平均孔径为7.2nm,孔容为0.19cm3/g,孔径分布比较狭窄、规整。
2014年02期 v.9 253-25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权;左琴华;何留民;黄跃新;薛巍;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制备了海藻酸-羧甲基壳聚糖(CMCS)/聚乙烯醇(PVA)复合水凝胶,考察了海藻酸水凝胶微球的粒径和微球在水凝胶基质中的分散性,分析了复合水凝胶基质的结构、溶解分数以及水凝胶在不同pH值下的溶胀率和药物释放。结果表明,药物的累积释放率(CR)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当pH值为1.2时CR为32%,当pH值为6.8时CR为53%,当pH值为8.0时CR达到70%,表明该复合水凝胶的释药性能受pH值的影响较大。
2014年02期 v.9 256-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正>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6年,是山东省首批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集中建设、开放运行的重点实验室之一,2010年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依托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一级学科、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建设工作。实验室在"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教授的指导和带领下,紧紧围绕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致力于开展矿山安全开采相关的重大课题和关键科学
2014年02期 v.9 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