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

China Sciencepaper

  •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自200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以来,实验室秉承"立足特色,追求卓越"的宗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先后于2002年和2007年两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

    2012年03期 v.7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东北大学,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开始筹建。实验室致力于开展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2012年03期 v.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血管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心血管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依托,由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为牵头单位,以基础与应用结合、医学与药学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为特色;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吸纳优秀科技人员。

    2012年03期 v.7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油价格不确定下煤间接液化应用碳捕集的成本分析

    周文戟;金华;朱兵;费维扬;

    作为一种石油替代型技术,煤间接液化加碳捕集提供了一种以低碳模式缓解国内石油资源缺乏的可能。但其经济性不仅受国内煤炭市场也同时受到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通过引入石油平衡价格的概念,定量化考察了石油价格不确定下的煤间接液化加碳捕集技术的成本,计算结果显示,该技术尽管受短期内油价持续走高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成本优势,但在近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水平下,相关项目的市场风险仍不可忽视。未来的相关投资还需在深入研究石油市场以及气候变化政策的基础之上做出理性决策。

    2012年03期 v.7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二氧化锡填充碳纳米管与锂离子存储性能

    张东阳;张雪;丁书江;郑元锁;杨振忠;

    通过一种新颖的低温熔盐填充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二氧化锡(SnO2)填充碳纳米管(CNTs)的材料,SnO2的质量分数达到了60%。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于SnO2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锂离子存储容量,更好的充放电循环表现。良好的锂离子存储性能归功于独特的复合结构:包覆的CNTs缓冲了SnO2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所引起的应力破坏,提供了额外的锂离子存储空间,并提高了整体材料的导电性。

    2012年03期 v.7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B4C、石墨复合改性酚醛树脂基超高温胶黏剂的导电性能

    袁宏观;张寿春;王继刚;黄金督;

    为实现石墨材料的高温连接,以酚醛树脂(PF)为胶黏剂主体,B4C、石墨作复合改性填料,配制得到超高温胶黏剂。分别将PF和超高温胶黏剂热模压成型,测试了200-1 200℃间不同温度高温热处理后热压样的电导率及抗压强度。发现PF及高温胶本体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在600-800℃间高温胶的电导率发生突变而迅速提升,1 000℃以后电导率仍小幅提高并趋于稳定。树脂基体的高温裂解是超高温胶电导率随温度上升的关键原因,石墨粉的加入能显著提高超高温胶的导电性,B4C的过量加入则对超高温胶的高温导电性有不利影响。为进一步验证高温胶的导电性能,以超高温胶黏剂粘接石墨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并测试了胶层的电导率,发现了同样的规律。综合考虑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将较为理想的胶黏剂配比(质量比)优化确定为mPF:mB4C:m石墨=100:75:25。

    2012年03期 v.7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一种新型水溶性感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交联膜的溶胀行为

    张艳丽;李德军;皮存学;袁金芳;

    合成了N-丙烯酰-N’-肉桂哌嗪(ACP)与丙烯酸(AA)的共聚物聚(N-丙烯酰-N’-肉桂哌嗪-共聚-丙烯酸)(P(ACP-co-AA))。紫外吸收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跟踪结果表明:ACP及其共聚物P(ACP-co-AA)分别具有较好的光敏性和光交联性。在光照约30 min后,不同组成共聚物膜的光交联基本完成,交联膜在酸、碱水溶液中均可溶胀,在碱性中的溶胀率比在酸性中的溶胀率要大,pH为6-7时其溶胀率最小,表现出明显的pH敏感性。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肉桂基含量较高的共聚物交联膜在pH为9的溶液中的瞬间最大溶胀率出现较早,肉桂基含量较低的则较晚。

    2012年03期 v.7 181-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柔性桨强化搅拌槽中高黏度流体层流混合的研究

    刘作华;曾启琴;王运东;孙瑞祥;宁伟征;陶长元;

    结合酸-碱可视化技术和Matlab软件,分别计算出流体的混合时间数(无因次混合时间)Ntm和流体混合隔离区的面积覆盖率,对比分析传统桨与柔性桨的混合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Ntm=10 800时,传统桨形成的混合隔离区的面积覆盖率在40%-50%之间,几小时之后(Ntm=25 000)仍稳定地存在;而柔性桨所形成的混合隔离区在Ntm=18 000时,混合隔离区在1%左右,且Ntm=25 000时,混合隔离区完全消失了;相对于传统桨,柔性桨使流体的混合时间降低了28%左右。

    2012年03期 v.7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热激蛋白Hsp90在调控裂殖酵母异染色质区基因沉默中的功能

    李文珠;余圣炜;薛钰;李丹丹;靳全文;

    鉴于高等生物中Hsp90与Argonaute蛋白的功能相关性,研究了裂殖酵母中Hsp90/Swo1与Ago1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异染色质区基因沉默的影响。结果表明,裂殖酵母中Swo1蛋白通过与Ago1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稳定Ago1蛋白,并且这种相互作用依赖于Swo1的N端和中央结构域以及Ago1的N端和PAZ结构域。在着丝粒的otr区和imr区,swo1+基因的突变会引起区域内基因沉默的解除,并且与RNAi组分双突变后(ago1Δ或dcr1Δ),基因沉默解除的效果加强。在交配型区,swo1+基因突变后也会引起显著的基因沉默解除现象。当swo1+基因突变后,依赖于Tas3的人工异染色质区基因沉默解除。研究发现了裂殖酵母中热激蛋白Hsp90的新功能,即参与异染色质区的基因沉默调控。

    2012年03期 v.7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勒烯臭氧化液相反应机制的量子化学模拟计算

    柏静;张晨曦;赵宇阳;张庆竹;孙孝敏;

    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光化学反应的前体物对环境大气的组成有重要影响。其中罗勒烯与臭氧发生反应生成二次气溶胶和活性中间体,对整个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很大影响。采用PCM溶剂化模型,结合相应的量子化学计算在MPWB1K/6-31G**水平下计算了罗勒烯臭氧化的水相反应机理,提供了主要通道在气液相中的反应物和产物的吉布斯自由能数据。根据反应物和产物在不同相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得到气相和液相中各基元反应的平衡常数。本研究的理论计算结果可以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预测。

    2012年03期 v.7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石墨烯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高云雷;赵东林;白利忠;张霁明;张凡;谢卫刚;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氧化、离心分离、低温氢气还原和超声分散处理制备了高品质的石墨烯片(1-4层)。采用透射电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方法对石墨烯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研究。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EIS)等手段研究了石墨烯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0.2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石墨烯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005 mAh/g,经过30个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609 mAh/g,在大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仍然能保持576 mAh/g,表明石墨烯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2012年03期 v.7 201-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2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硒化铁超导薄片表面微结构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赵培河;闫巍;杨继勇;韩银龙;聂家财;

    近年来发现的铁基超导体激发了新一轮的超导研究热潮。以铁片和硒块为原料,采用真空封装直接加热淬火的简单可重复的方法合成了硒化铁超导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其表面微结构为一些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小岛;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主相为四方晶系的α-FeSe,伴有少量的六角晶系的β相以及铁杂质存在;磁性和电输运测试均表明,样品具有大约14 K的起始转变温度和8 K的零电阻转变温度;磁性测量还表明样品中超导电性与磁性共存。

    2012年03期 v.7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含二茂铁基大环多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催化性能

    杨晓升;郝虎君;卢忠林;

    大环多胺化合物由于其在生物模拟和催化反应方面的性能备受关注。以N,N-二甲基二茂铁甲胺以原料,合成了一个含有二茂铁基的大环多胺化合物6,通过红外、核磁和质谱等手段对化合物6和重要中间体进行了表征,得到了其单晶结构。化合物6.HCl的晶体结构表明,每个不对称单元内包括1个N(2)原子上质子化的化合物6和1个游离的氯离子,分子内存在较强的N—H…N氢键作用。质子化的大环多胺单元之间通过N—H…Cl氢键连接形成了一维的链状超分子结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与甲氧根催化反应的二级速率常数相比,二茂铁基[12]aneN3大环多胺6的Cu(II)配合物在甲醇介质中可以提高杀螟松甲醇解反应的效率达1.64×104倍。同时,该化合物对其他含有P==S键的农药也具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效果。

    2012年03期 v.7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

    黄进;徐洪耀;

    合成了水合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通过热重分析法初步研究了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的热稳定性,利用热重分析法和升温红外法探讨了水合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的热稳定性和失水机理。结果表明:水合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失去全部结晶水会导致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加热干燥法制备无水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的优化工艺条件:在135℃下加热除水,不仅能够除掉体系中大部分的结晶水,还能保证八聚(四甲基胺)盐的化学组成和构型不发生变化,使其不发生分解。

    2012年03期 v.7 215-21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辛伐他汀纳米结晶的制备与表征

    徐颖;卢懿;戚建平;尹宗宁;吴伟;

    采用超声共沉淀法,以PVP-K30为稳定剂制备SV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及其分布(PI)为指标,单因素试验筛选处方、工艺;喷雾干燥制备纳米结晶;体外溶出试验、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粉末X-射线衍射(PXRD)对纳米结晶进行表征。当SV与PVP-K30质量比为2∶1,探头超声时间为10 min,均质压力和次数分别为100 MPa和10次,制得的纳米悬液平均粒径为350 nm,PI为0.21,喷雾干燥工艺不会改变纳米结晶粒径。DSC和PXRD分析显示纳米结晶中SV以晶体形式存在,纳米结晶显著提高SV的体外溶出度,溶出度的提高主要由于纳米结晶显著降低了SV的粒径。体外溶出结果显示,纳米结晶溶出速率显著高于原料药及其与辅料的物理混合物。纳米结晶技术有可能制得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且易于工业生产的SV纳米结晶制剂。

    2012年03期 v.7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微球/温敏凝胶复合植入给药系统的释药特征及模型

    蒋国强;林莹;孙佳丽;丁富新;

    将载药微球分散在温敏凝胶中构成的复合埋植给药系统,可实现长期稳定给药。以载有纳曲酮的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与甲基纤维素温敏凝胶构成的释药系统为例,研究了药物在该系统中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和模型。结果表明复合系统中的释药主要受药物在微球中的释放控制;水凝胶改变了微球的存在环境,增加了水的扩散阻力,使药物扩散系数减小,微球溶蚀速率降低,达到最大溶蚀速率的时间推迟,从而使释药速率降低并更加平稳。将上述影响引入微球释药模型,建立了微球-凝胶系统释药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通过调整微球材料的相对分子量和亲疏水性,实现了纳曲酮超过60 d的恒速释放。

    2012年03期 v.7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HPLC-DAD-MS/MS的不同来源生脉散产品质量评价

    王艳慧;朱丹妮;

    通过建立HPLC-DAD-ESI/MS/MS分析方法对不同中药生产厂家的生脉产品进行评价。对主要成分峰进行结构鉴定。基于色谱保留时间、紫外吸收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和多级质谱等信息,鉴定分析了12批生脉散提取物中的45个共有峰。在已建立的HPLC-DAD-MS/MS分析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对生脉散2种剂型、9个品牌的商业化产品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厂家在产品制备环节由于采用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制备工艺存在差别,造成成品制剂的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产品制备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药材质量、提高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水平,以确保产品的药效。

    2012年03期 v.7 230-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苗床N2O排放的影响

    刘树伟;张令;高洁;邹建文;

    基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的水稻育秧方式(分为持续淹水方式下的水育苗床和湿润灌溉水分管理方式下的旱育苗床),研究了不同水稻育秧方式对水稻苗床期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不同氮肥施用类型,常规水育苗床系统生育期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介于28.64-34.35μg/(m2.h)。与常规水育方式相比,旱育苗床不同施肥处理的生育期N2O排放总量增加了72%-186%。基于本研究中苗床系统的N2O排放强度,估算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苗床系统的N2O排放总量介于1.46-1.96 Gg/a,占稻田本田N2O排放总量的3%-6%。相对于现在所广泛采用的旱育秧方式,常规采用持续淹水管理方式的水育苗床并增加有机氮肥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稻苗床期的N2O排放。

    2012年03期 v.7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

    <正>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建于2001年,2002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增列为第四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是一个涵盖遗传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发育生物学

    2012年03期 v.7 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