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臧晓军;姜志国;王涌天;杨健;
真三维显示相比于二维显示能够提供更直观、更自然的交流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与真三维显示装置之间自然的人机交互,提出了一套基于美国Actuality Systems公司的Perspecta 3D真三维显示器的人机交互系统。该系统由红外双摄像机跟踪器及手持交互装置构成。跟踪器实时采集交互装置的红外图像并求解装置在真实空间中的三维位置,进而对用户的交互动作进行解析。解析获得的交互数据实时传入计算机并与真三维显示器显示的虚拟物体进行交互,实现了点击、拖动、放大和缩小等自然的交互方式。
2012年01期 v.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朱凡微;吴明晖;应晶;
对高效的个性化PageRank算法进行综述,从个性化程度、可扩展性、计算效率和精确度等方面对部分个性化算法、可扩展的PPV算法和混合算法等3类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比较,并讨论了目前工作中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2年01期 v.7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廖学良;白石;朱龙云;
提出一种自适应数据布局的混合硬盘结构,其内部包含闪存介质和磁介质,而上层提供统一的逻辑地址空间。在混合硬盘内部,地址转换层统一管理闪存介质和磁介质的物理存储空间,并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混合硬盘结构采用自适应的方法,将读次数多和写次数多的数据分别分布在闪存和磁介质上,从而综合利用了闪存和磁介质的不同优点。
2012年01期 v.7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唐启锋;许蕾;钱巨;陈林;张震宇;
目前大多数错误定位技术的研究均基于单一类型的程序节点(如语句、谓词等),其效果往往只在定位相应类型的错误时表现较好,而定位其他类型的程序错误时则表现不佳。为此,借鉴机器学习领域中集成学习的思想,建立多错误定位方法相结合的错误定位模型,并综合了基于语句覆盖信息和程序谓词信息这2种错误定位方法,提出了3种新的错误定位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此前单一的方法,所提出的2种方法具有更高的错误定位效率和更强的适应性。
2012年01期 v.7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武文斌;毋立芳;王晓芳;王向东;
提出了一种新颖、鲁棒的运动目标跟踪方法。在首帧图像建立特征点和物体中心点的关系,然后在后续帧图像使用Lucas Kanada跟踪方法跟踪这些特征点。利用这些特征点来计算一个物体中心位置的点集,并提出一种统计最优方法来鉴别那些存在跟踪误差较大的特征点,之后在计算中心点过程中把这些特征点剔除掉,并使用子图像匹配方法矫正存在跟踪误差的特征点。测试了8个实验视频,结果证明该算法不仅消弱了跟踪误差对中心位置计算的影响,而且基本消除了跟踪误差积累的弊端。
2012年01期 v.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倩;陈林;卢红敏;丁晖;
缺陷定位技术利用测试用例动态执行的覆盖信息来计算程序中各条语句的可疑度,有效地减少了开发人员排错的工作量。但检查大量的测试输出正确与否是非常困难而且耗时的,因此对测试用例集进行约简成为必要。传统的约简方法大多使用语句覆盖标准,本文提出以动态基本块为覆盖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2种约简策略来减小测试输入的规模。实验结果证明,新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输入,并且约简后的错误定位效果几乎不下降。
2012年01期 v.7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李冉;
3D模型的切割显示是一种对具有内部结构的3D模型采用的可视化技术,通过一定技术切割掉部分外部物体,从而使观察者看到处在内部的目标模型。研究对象为具有复杂内部结构3D模型的切割显示技术,在模型具有嵌套遮挡关系的情况下,对外部物体施加层次化和不同类型的切割,使得观察者清楚地看到目标模型和内部物体的空间关系。切割显示流程之后,为达到更好的可视化效果,实现了高效的模型名称左右放射形标注,以便在显示模型本身的同时,提供模型的语义信息,给观察者更完整的印象。为了使切割显示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交互性,提出了基于模型包围盒的剔除技术,使切割算法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对于不很复杂的场景可以达到接近实时的帧率,结合模型的标注,使用户可以在任意角度下观察切割结果。
2012年01期 v.7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肖飞;唐小宏;王玲;吴涛;
在分析过程中要找出对应特征多项式的所有的根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对于高阶算法而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控制领域中的Jury准则将被引入,它仅需要使用特征多项式的系数而不需要直接求解整个方程获得所有的根。因此,使用它可以简化算法的稳定性分析,2个实例验证了它的有效性。
2012年01期 v.7 49-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永芳;夏巨龙;刘建华;桂卫华;
针对铜闪速熔炼工业数据中含有噪声和随机干扰,难以精确地建立工艺参数预测模型的缺陷,提出小波去噪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DLSSVM)的工艺参数预测方法。首先采用小波变换对数据进行去噪处理,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熔炼过程与工艺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并借助去噪后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参数辨识,实现铜闪速熔炼过程三大工艺指标的有效预测。某冶炼厂的实际生产数据仿真结果表明,冰铜品位、冰铜温度和渣中铁硅比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0.72%、2.24%和0.57%,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6%、0.91%和0.17%,满足实际工业生产对精度的要求,可有效指导熔炼过程操作参数的优化调整。
2012年01期 v.7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宏伟;卢晓荣;宋执环;
针对熔炼过程中产生的烟雾浓度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量化其烟雾浓度,并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不同烟雾浓度下图像特征的聚类特性,从而对熔炼过程的烟雾进行检测。通过工频熔炼过程的实际图像测试和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12年01期 v.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龙跃;杨光红;
讨论了当网络控制系统存在时变时延和量化情况下的有限频故障检测问题。首先将此类网络控制系统建模成带有量化误差的线性时滞系统;其次给出了有限频H∞性能的定义,并且将所要研究的问题转化为带有有限频扰动的滤波问题。随后给出了线性时滞系统能够达到一定的有限频H∞性能的充分条件,并根据所得的条件,设计了故障检测滤波器;最后,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12年01期 v.7 64-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任晓;侯文玫;
偏振光器件,如波片和偏振片等,当自身有误差或具有安装误差时,会对外差干涉仪的非线性误差产生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发现了一个与传统理论不同的重要事实,即当波片和偏振片位于偏振分光镜之前和之后时,它们的误差对非线性的影响不同。如果把有误差的波片和偏振片放置在偏振分光镜前面,其误差将100%引入非线性;如果将相同的这些光学元件安装在干涉仪里面,有可能影响非线性,但通常在高阶误差范围内。
2012年01期 v.7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振;肖侬;赖明澈;唐玉华;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实验的远程实验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搭载了真实的硬件实验环境——系统结构实验电路板。该平台采用C/S架构,用户通过客户端远程登录,即可将本地代码上传到与服务器相连的实验板上运行。服务器不断从实验板采集运行状态和实验数据,反馈到客户端显示,确保实验实时性,提高了实验效率。
2012年01期 v.7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廷雷;张子明;卢旺;梁书立;
采用S3C2440作为主控制芯片,使用Linux2.6.24OS,在嵌入式Qt2.7平台下开发设计了一款医学心电除颤模拟教学系统。系统进行高压降压后通过AD采集计算除颤仪释放的能量。心电波形的拟合是采用MIT-BIH心电数据库,通过分析截取一个周期的数据,经变换得到适合嵌入式下的波形数据。该系统可作为独立的除颤模拟系统使用也可与智能综合模型人相连配合使用,能够真实地模拟心电除颤的整个过程。该系统的成功研制为医学心电除颤教学与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教学平台。
2012年01期 v.7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