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

China Sciencepaper

  •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物理模型与有理函数模型转换

    童小华;刘世杰;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物理模型描述影像与地面之间的严格几何成像关系,其参数具有可理解的物理意义,但其形式复杂且与传感器类型相关,出于技术保密其物理参数通常不被提供。有理函数模型作为通用传感器模型,解决了物理模型的缺陷,但缺点是其参数不具有可理解性。因此,拟以Quickbird立体影像为例,研究物理模型和有理函数模型的转换,以综合利用两者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从物理模型得到的有理函数模型,具有与物理模型相近的精度,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从有理函数模型可以在一定假设条件上恢复重建严格物理模型,恢复的严格物理模型的定位精度不受假设条件影响。

    2008年11期 793-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用于欧拉数值模拟的改进T-T吸收剂固硫模型

    李飞;祁海鹰;由长福;徐旭常;

    为了实现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的中温多相流动脱硫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将T-T吸收剂的固硫模型引入到欧拉双流体模型中。但表征T-T吸收剂固硫特性的钙转化率是时间的函数,不能作为状态参数使用。为此,通过数据转换,将钙转化率对时间的导数,即吸收剂的反应速率与钙转化率建立了相互关系。同时发现,反应速率与钙转化率的平方之间具有分段线性的特征,由此获得了改进的T-T吸收剂固硫模型。进一步推导出钙转化率的输运方程,从而封闭了欧拉双流体反应方程组,为模拟烟气脱硫反应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8年11期 801-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壁工作面矸石充填开采沉陷控制效果的初步分析

    郭广礼;缪协兴;查剑锋;马占国;周振宇;

    在简要介绍长壁工作面矸石充填采煤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壁工作面矸石充填开采沉陷机理和过程,提出了矸石充填开采的有效充填厚度和等效开采厚度的概念,建立了长壁工作面矸石充填开采覆岩破坏和地表沉陷的预测模式。并结合兖州矿区某煤矿3煤采区地质采矿条件,分析研究了矸石充填开采沉陷控制的具体效果。

    2008年11期 805-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1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岳大力;吴胜和;林承焰;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流动单元研究的深入开展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目前来看,在流动单元的概念、划分方法及控制因素等方面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且在流动单元三维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流动单元的概念提出及发展历程;概述了流动单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总结了流动单元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地质研究为主及以数学研究为主2大类,并进一步指出了各类方法划分流动单元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从沉积、成岩及构造等方面分析了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控制因素;最后从储层构型、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4个角度展望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全文对流动单元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介绍将推动我国陆相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深入发展。

    2008年11期 810-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三峡库区消落带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力学问题

    许江;李树春;杨红伟;汪金能;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特殊的地质环境,在系统分析作用于滑坡体上的力系以及滑坡体受力状态随库水位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库消落带库水位周期性变化对岩石变形特性演化规律的影响,提出了旱季(天然状态)、雨季(暴雨或长期降雨状态)、旱季+175m库水位、雨季+175m库水位、旱季+地震、雨季+地震、旱季+175m库水位+地震、雨季+175m库水位+地震、旱季+库水位由175m下降至145m、雨季+库水位由175m下降至145m等10种典型计算工况及其相应的作用荷载体系,建立了三峡库区水库消落带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其研究成果为探索处于三峡库区水库消落带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和确定三峡库区库岸边坡整治工程设计方案奠定了基础。

    2008年11期 819-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利用超声波在线检测液态金属洁净度的模拟研究

    苑轶;王强;范科博;甘恢琪;赫冀成;

    通过水模型实验研究了利用超声波在线检测液态金属中夹杂物的可能性。首先考察和比较了不同性质的夹杂物对超声波传播规律的影响,发现当溶液中存在夹杂物时超声波声压减小,超声波的波形也发生明显变化,而且不同性质的夹杂物对超声波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考察夹杂物浓度和粒径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发现随着夹杂物浓度的增加和粒径的增大,超声波声压逐渐减小,而且声压对上述因素的微小变化反应灵敏。研究表明,利用超声波在线检测液态金属洁净度是可能的。

    2008年11期 825-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厚煤层开采技术现状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王家臣;仲淑;

    详细介绍了我国厚煤层开采技术现状与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在放顶煤开采和大采高开采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指出对于厚煤层开采要根据煤层条件和技术条件等采用合适的开采方法。随着开采煤层厚度和开采强度的增加,目前也遇到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支架合理选型、瓦斯运移规律与防治技术等新的课题,迫切需要解决。

    2008年11期 829-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1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3 ] |[阅读次数:2 ]
  • 区域伪卫星增强GPS精密定位试验研究

    桑文刚;何秀凤;陈永奇;

    针对GPS在城市高楼密集区、矿山以及深山峡谷等区域,所跟踪的可见星数目少和几何分布不佳导致定位精度下降以及GPS在垂直方向定位精度较差等问题,提出伪卫星增强GPS定位方法,利用GPS和伪卫星组合观测量,提高区域定位精度。从伪卫星和GPS组合模型入手,重点研究伪卫星多路径效应误差的估算方法。实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减弱伪卫星多路径效应产生的误差,提高系统的定位精度,特别是垂直方向的精度。

    2008年11期 835-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演化及成藏过程分析

    李仲东;张哨楠;李良;惠宽洋;过敏;

    运用动态分析、综合研究方法及成盆、成烃、成藏理论,通过对该区沉积埋藏史、成烃史、成岩史、地热史的解剖,结合砂岩泥岩的压实特征、压力成因研究、包裹体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演化及成藏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演化与成藏过程关系密切,压力作为天然气运移与成藏动力,对上古生界气藏成藏有着深刻影响。根据包裹体形成温度、压力和激光拉曼光谱组成分析研究资料,明确划分了不同类型气藏的成藏期次,提出了压力演化及成藏过程的3个关键阶段。即:埋藏加载增压原生气藏成藏阶段、剥蚀抬升卸载减压原生气藏成藏阶段、稳定调整减压次生气藏成藏阶段。强调早白垩世以后构造抬生剥蚀对上古生界气藏形成更为重要。同时指出,压力封存箱内非烃源泥岩、烃源岩、砂岩的地层压力形成与演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上古生界各气藏的成藏过程有不同的影响。在对成压与成藏的6个过程详细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与成藏演化模式。

    2008年11期 841-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残余元素铜在中碳钢中的析出规律

    李岩;宋波;毛红;潘宁;赵晶;

    以中碳钢为研究对象,调整Mn,S含量,添加0.3%左右的铜作为残余元素,研究铜在钢中的偏析以及在夹杂物上的析出情况。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研究发现当钢中锰含量从0.008%提高到0.094%时,可以减轻铜沿原奥氏体晶界的偏析程度。锰含量为0.440%时,铜在硫化锰夹杂上的析出比例可以达到94.6%,继续提高锰含量对提高铜的析出比例无益。通过二元匹配度的计算,可以得出,无论Cu在钢中以何种形式存在,MnS夹杂较氧化硅、氧化铝夹杂更适合铜析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2008年11期 849-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菱铁矿和褐铁矿球团制备技术研究

    李骞;杨永斌;姜涛;

    对菱铁矿和褐铁矿精矿进行了造球、焙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菱铁精矿中配加褐铁矿的同时配加磁铁矿,既可提高生球强度,又可提高爆裂温度;链篦机—回转窑焙烧该球团时,操作难度大,球团矿质量差;采用烧结法焙烧菱铁矿和褐铁矿球团时,因高温保持时间短而导致球团强度低,配入磁铁矿后,既延长了高温保持时间,又提高了成品率、转鼓强度和抗压强度,增加预热段可改善烧结指标;用带式焙烧法焙烧菱铁矿和褐铁矿球团时,获得了成品率为98.26%,利用系数为0.654t/(m2·h),转鼓强度为80.65%和抗压强度为1762N/个的球团矿。该研究为我国储量丰富,但难焙烧的菱铁矿和褐铁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2008年11期 853-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铝土矿地下开采水害分析

    杨新安;黄小平;孙新礼;祝瑞勤;

    地下开采铝土矿是我国铝土矿山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水害是要面对的主要威胁之一,根据突水水源、采掘方式、岩体结构、突水形式和突水量等,对铝土矿地下开采中的水害进行了分类,说明了其特征。结合段村—雷沟铝土矿,根据勘探资料以及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段村—雷沟铝土矿的水害类型有地表水水害、冲积层水水害、岩溶水水害、断层水水害和采空区积水水害,论述了段村—雷沟铝土矿的水害类型及其对矿山建设的影响,分析了其成因,给出了该铝土矿山防治水害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2008年11期 859-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微观剩余油仿真实验研究

    徐守余;宋洪亮;

    针对仿真孔隙模型、人造砂岩模型和砂岩微观孔隙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探讨了水驱油微观机理,归纳出水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了活性水以及聚合物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仿真孔隙模型是根据孔喉网络结构通过光化学刻蚀的方法制作而成,可视性强;人造砂岩模型具有真实砂岩储层介质的条件,可重复使用;砂岩微观孔隙模型保留了砂岩的原始孔隙结构,也保存了大部分胶结物和填隙物,具有真实性。

    2008年11期 863-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仅采用Fr(φ)项的中长基线解算法的研究

    李征航;屈小川;龚晓颖;

    仅采用Fr(φ)项的基线向量解算法由于不进行周跳的探测和修复,以及整周模糊度的确定等工作,无法利用双频观测值来消除电离层延迟,因而只能用于短基线向量的解算。利用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格网图GIM来进行电离层延迟改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该算法也能使用于中等长度的基线向量的解算。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利用24h的观测资料和上述方法来计算边长为31km~107km的GPS控制网时,基线向量的精度可达0.2ppm.

    2008年11期 867-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相管流模型优选及应用分析

    钟海全;李颖川;刘永辉;李成见;李伟;

    应用91井次的油气井测试数据对Ansari,Hagedorn & Brown Revised,Duns&Ros,Gray以及Beggs&Brill Revised模型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最适合的模型主要有Hagedorn&Brown Revised模型和Ansari模型,其最佳井数分别占50.5%和35.2%。为了对特定的油井条件优选出最佳的计算模型,提出利用神经网络优选多相管流模型的方法,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完整的学习算法程序框图,提出采用动量算法修改隐含层权值,采用基于指数平滑的方法修改输出层权值,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抖动。应用油气井测试数据及管流模型评价结果,研究了神经网络输入层、输出层及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对预测准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很好的预测最佳管流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可高达100%.

    2008年11期 873-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