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

China Sciencepaper

  • 沉积盆地内多套水动力系统的并存及对地层压力评价的影响——以云南楚雄盆地云龙凹陷云参1井为例

    王震亮;张立宽;

    水动力分析已经成为油气地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过去常用的地层压力表达方式有一个基本前提,即水力输导层相互连通,地势与水势面基本一致。当盆地内多个水动力系统并存且相互分隔时,如何衡量一个地区或地层的压力大小,日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以楚雄盆地钻井的实测地层压力分布为基础,对云参1井的异常低压成因进行了探讨。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存在多套压力系统。扣除不承压地层的影响后,对地层压力进行了重新评价,计算结果显示为静水压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在地表沟壑纵横、地下多个水动力体系并存的中国西部盆地内进行地层压力评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007年07期 457-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沉积盆地内多套水动力系统的并存及对地层压力评价的影响——以云南楚雄盆地云龙凹陷云参1井为例

    王震亮;张立宽;

    水动力分析已经成为油气地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过去常用的地层压力表达方式有一个基本前提,即水力输导层相互连通,地势与水势面基本一致。当盆地内多个水动力系统并存且相互分隔时,如何衡量一个地区或地层的压力大小,日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以楚雄盆地钻井的实测地层压力分布为基础,对云参1井的异常低压成因进行了探讨。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存在多套压力系统。扣除不承压地层的影响后,对地层压力进行了重新评价,计算结果显示为静水压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在地表沟壑纵横、地下多个水动力体系并存的中国西部盆地内进行地层压力评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007年07期 457-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水沙合理配置研究

    胡春宏;陈绪坚;陈建国;

    黄河水沙过程的变化导致水沙分布更趋不合理,表现为主河槽萎缩、"二级悬河"、河口退蚀等,引起小水大灾和生态恶化,防洪形势更为严峻,应通过水沙优化配置和泥沙资源化利用治理黄河的水沙灾害。本文在分析黄河水沙过程和分布变化的基础上,构建流域水沙优化配置理论框架,它由河床演变均衡稳定原理和水沙多目标优化配置原理组成,进而建立流域水沙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河床演变均衡稳定模型和水沙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两个子模型。应用模型计算分析黄河下游主河槽的均衡稳定断面尺寸和输水输沙优化的临界指标,提出强化非恒定流调水调沙、调控含沙量60~100kg/m3间的不利水沙条件等改善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的措施,计算和提出不同水沙条件黄河下游水沙合理配置的方案,为黄河下游河道的科学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2007年07期 463-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水沙合理配置研究

    胡春宏;陈绪坚;陈建国;

    黄河水沙过程的变化导致水沙分布更趋不合理,表现为主河槽萎缩、"二级悬河"、河口退蚀等,引起小水大灾和生态恶化,防洪形势更为严峻,应通过水沙优化配置和泥沙资源化利用治理黄河的水沙灾害。本文在分析黄河水沙过程和分布变化的基础上,构建流域水沙优化配置理论框架,它由河床演变均衡稳定原理和水沙多目标优化配置原理组成,进而建立流域水沙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河床演变均衡稳定模型和水沙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两个子模型。应用模型计算分析黄河下游主河槽的均衡稳定断面尺寸和输水输沙优化的临界指标,提出强化非恒定流调水调沙、调控含沙量60~100kg/m3间的不利水沙条件等改善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的措施,计算和提出不同水沙条件黄河下游水沙合理配置的方案,为黄河下游河道的科学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2007年07期 463-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硫化铜矿微生物浸出颗粒表面形貌变化规律

    吴爱祥;尹升华;

    本文对优先液流条件下硫化铜矿的生物浸出过程进行实验研究。针对微生物堆浸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优先液流现象,设计研制一套多功能自动控制生物漫出实验装置,进行优先液流条件下微生物浸出实验,得到优先液流条件下,粗、细颗粒区矿石粒级变化特征,并研究浸出过程矿堆高度变化规律;对浸出前后矿石粒级进行对比发现,粗、细颗粒区细粒含量增大,并导致优先液流从细颗粒区转向粗颗粒区;浸出后矿石表面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矿堆上部矿石表面侵蚀最为严重,中部矿石侵蚀程度次之,而矿堆底部矿石覆盖沉淀物,干燥后出现大量微裂纹。

    2007年07期 474-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硫化铜矿微生物浸出颗粒表面形貌变化规律

    吴爱祥;尹升华;

    本文对优先液流条件下硫化铜矿的生物浸出过程进行实验研究。针对微生物堆浸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优先液流现象,设计研制一套多功能自动控制生物漫出实验装置,进行优先液流条件下微生物浸出实验,得到优先液流条件下,粗、细颗粒区矿石粒级变化特征,并研究浸出过程矿堆高度变化规律;对浸出前后矿石粒级进行对比发现,粗、细颗粒区细粒含量增大,并导致优先液流从细颗粒区转向粗颗粒区;浸出后矿石表面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矿堆上部矿石表面侵蚀最为严重,中部矿石侵蚀程度次之,而矿堆底部矿石覆盖沉淀物,干燥后出现大量微裂纹。

    2007年07期 474-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矿山运输机械的安全装备研究

    葛世荣;张德坤;朱真才;刘金龙;李允旺;

    矿山机械运行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列煤矿生产事故的第四位,其中运输机械发生的事故占多数,因而有效预防遏制矿山机械的重大事故对于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矿井提升机制动器故障预防以及过卷墩罐事故、带式输送机打滑和断带事故、斜井提升矿车失控跑车事故的防控装备进行了研究,对煤矿救灾机器人进行了介绍。

    2007年07期 480-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矿山运输机械的安全装备研究

    葛世荣;张德坤;朱真才;刘金龙;李允旺;

    矿山机械运行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列煤矿生产事故的第四位,其中运输机械发生的事故占多数,因而有效预防遏制矿山机械的重大事故对于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矿井提升机制动器故障预防以及过卷墩罐事故、带式输送机打滑和断带事故、斜井提升矿车失控跑车事故的防控装备进行了研究,对煤矿救灾机器人进行了介绍。

    2007年07期 480-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CO2提高石油采收率面临的技术挑战

    岳湘安;赵仁保;赵凤兰;

    由于我国油藏物性差以及原油具有粘度高、蜡和胶质含量高、凝固点高等特点,CO_2提高采收事将面临着诸如混相压力高、气窜严重、有机固相沉积严重以及复杂油藏开采等技术挑战。本文阐述关于注CO_2采油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CO_2在储层中的视渗透率、改善CO_2波及效率等问题的研究新进展、技术思路和研究重点。

    2007年07期 48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CO2提高石油采收率面临的技术挑战

    岳湘安;赵仁保;赵凤兰;

    由于我国油藏物性差以及原油具有粘度高、蜡和胶质含量高、凝固点高等特点,CO_2提高采收事将面临着诸如混相压力高、气窜严重、有机固相沉积严重以及复杂油藏开采等技术挑战。本文阐述关于注CO_2采油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CO_2在储层中的视渗透率、改善CO_2波及效率等问题的研究新进展、技术思路和研究重点。

    2007年07期 48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

    王光谦;李铁键;

    中国严重的水问题促使研究者在以数字化手段描述流域的同时,希望获得对流域中各种现象的模拟与预测能力。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是需要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一个适用于黄河流域的基于物理机理的分布式的水沙过程连续模拟模型——黄河数字流域模型。论文首先介绍数字流域的主要支撑技术,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流域分级与河网编码方法、模型参数提取和并行计算机制;其次介绍与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沙过程相对应的四个模拟模型。即坡面产流模型、坡面侵蚀产沙模型、沟坡区重力侵蚀产沙模型和沟道不平衡输沙模型。各模型在数字流域平台上集成,形成流域尺度的水沙过程模拟功能。论文最后给出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在多沙粗沙区水沙过程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007年07期 492-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

    王光谦;李铁键;

    中国严重的水问题促使研究者在以数字化手段描述流域的同时,希望获得对流域中各种现象的模拟与预测能力。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是需要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一个适用于黄河流域的基于物理机理的分布式的水沙过程连续模拟模型——黄河数字流域模型。论文首先介绍数字流域的主要支撑技术,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流域分级与河网编码方法、模型参数提取和并行计算机制;其次介绍与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沙过程相对应的四个模拟模型。即坡面产流模型、坡面侵蚀产沙模型、沟坡区重力侵蚀产沙模型和沟道不平衡输沙模型。各模型在数字流域平台上集成,形成流域尺度的水沙过程模拟功能。论文最后给出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在多沙粗沙区水沙过程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007年07期 492-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辽河油田斑岩型油气藏成藏地质模型

    顾连兴;吴昌志;任作伟;陈振岩;郑远川;

    辽河油田欧利坨子的油气储层主要是浅成-超浅成相的侵入岩粗面斑岩。与斑岩型金属矿床控矿裂缝十分相似的是,该斑岩的储油裂缝主要是隐爆角砾岩和其它原生裂缝,可称为斑岩型油气藏。本文综合渤海湾其它地区与浅成-超浅成斑岩(玢岩)便入体有关的各类油气藏,建立斑岩型油气藏成藏地质模型。该模型表明,在斑岩发育区可找到受岩体上方拱张裂缝、岩体内部隐爆角砾岩、其它原生裂缝和蚀变破碎带,以及岩体外侧接触变质带控制的油气藏和侧向隔挡油气藏。这些不同部分的油气藏可在岩体尺度内或区域尺度内伴生,值得勘探工作充分注意。

    2007年07期 500-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辽河油田斑岩型油气藏成藏地质模型

    顾连兴;吴昌志;任作伟;陈振岩;郑远川;

    辽河油田欧利坨子的油气储层主要是浅成-超浅成相的侵入岩粗面斑岩。与斑岩型金属矿床控矿裂缝十分相似的是,该斑岩的储油裂缝主要是隐爆角砾岩和其它原生裂缝,可称为斑岩型油气藏。本文综合渤海湾其它地区与浅成-超浅成斑岩(玢岩)便入体有关的各类油气藏,建立斑岩型油气藏成藏地质模型。该模型表明,在斑岩发育区可找到受岩体上方拱张裂缝、岩体内部隐爆角砾岩、其它原生裂缝和蚀变破碎带,以及岩体外侧接触变质带控制的油气藏和侧向隔挡油气藏。这些不同部分的油气藏可在岩体尺度内或区域尺度内伴生,值得勘探工作充分注意。

    2007年07期 500-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纳米In2O3-TiO2光催化膜的表征及降解甲苯研究

    李俊华;魏丽斯;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In_2O_3-TiO_2复合溶胶,经多次镀膜得到以铝片为载体的纳米In_2O_3-TiO_2复合膜,以空气中的甲苯为模拟污染物,考察了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In_2O_3的复合对TiO_2光催化活性起到促进作用,n(In_2O_3)/n(TiO_2)=0.04的复合膜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比纯TiO_2降解甲苯的效率提高了15%。XRD谱图分析,复合前后的氧化物具有锐钛矿晶相,没有检测到In_2O_3的特征峰。透射电镜观察到复合膜颗粒为球形,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9nm。UV-Vis吸收光谱表明纳米In_2O_3-TiO_2复合膜对光波的吸收能力比纯TiO_2要强,相应的光降解甲苯的活性提高。

    2007年07期 505-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纳米In2O3-TiO2光催化膜的表征及降解甲苯研究

    李俊华;魏丽斯;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In_2O_3-TiO_2复合溶胶,经多次镀膜得到以铝片为载体的纳米In_2O_3-TiO_2复合膜,以空气中的甲苯为模拟污染物,考察了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In_2O_3的复合对TiO_2光催化活性起到促进作用,n(In_2O_3)/n(TiO_2)=0.04的复合膜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比纯TiO_2降解甲苯的效率提高了15%。XRD谱图分析,复合前后的氧化物具有锐钛矿晶相,没有检测到In_2O_3的特征峰。透射电镜观察到复合膜颗粒为球形,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9nm。UV-Vis吸收光谱表明纳米In_2O_3-TiO_2复合膜对光波的吸收能力比纯TiO_2要强,相应的光降解甲苯的活性提高。

    2007年07期 505-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煤系岩石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孟召平;潘结南;

    煤系岩石冲击倾向性是煤、岩介质的固有属性。本文通过煤系岩石显微定量分析和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建立了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与其宏观力学性质和冲击倾向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其宏观力学性质和冲击倾向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随着碎屑颗粒含量的增加,岩石的强度和刚性增强,岩石的脆性增大,弹性能指数和冲击能指数增加,岩石在轴向应力作用下达到峰值强度以后直到完全破坏的持续时间变短,冲击倾向性增强。随着碎屑颗粒粒径的增大,印由砂质泥岩、粉砂岩向砂岩过渡,粗粒的粒柱状矿物逐渐增加,而细粒的片状矿物逐渐减少,岩石的强度和刚性增强,在集中应力作用下,弹性能指数增大,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增大及破坏持续的时间变短也更猛烈,岩石的冲击倾向性增强。

    2007年07期 51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煤系岩石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

    孟召平;潘结南;

    煤系岩石冲击倾向性是煤、岩介质的固有属性。本文通过煤系岩石显微定量分析和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建立了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与其宏观力学性质和冲击倾向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其宏观力学性质和冲击倾向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随着碎屑颗粒含量的增加,岩石的强度和刚性增强,岩石的脆性增大,弹性能指数和冲击能指数增加,岩石在轴向应力作用下达到峰值强度以后直到完全破坏的持续时间变短,冲击倾向性增强。随着碎屑颗粒粒径的增大,印由砂质泥岩、粉砂岩向砂岩过渡,粗粒的粒柱状矿物逐渐增加,而细粒的片状矿物逐渐减少,岩石的强度和刚性增强,在集中应力作用下,弹性能指数增大,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增大及破坏持续的时间变短也更猛烈,岩石的冲击倾向性增强。

    2007年07期 51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路面裂缝影像几何特征提取算法

    李清泉;刘向龙;

    传统的基于人工视觉野外检测路面裂缝的方法愈来愈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发展的要求,其耗人力、耗时、影响交通、危险、测量结果不一致性等缺点要求路面调查自动完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影像的路面裂缝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对降质线阵扫描路面影像进行增强处理.再基于多尺度空间模型进行影像分割,进而得到裂缝区域的边缘矢量及其几何特征,最终为路面裂缝分类提供有用的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地检测出路面影像中的细小裂缝区域及其几何形态参数。

    2007年07期 517-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路面裂缝影像几何特征提取算法

    李清泉;刘向龙;

    传统的基于人工视觉野外检测路面裂缝的方法愈来愈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发展的要求,其耗人力、耗时、影响交通、危险、测量结果不一致性等缺点要求路面调查自动完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影像的路面裂缝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对降质线阵扫描路面影像进行增强处理.再基于多尺度空间模型进行影像分割,进而得到裂缝区域的边缘矢量及其几何特征,最终为路面裂缝分类提供有用的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地检测出路面影像中的细小裂缝区域及其几何形态参数。

    2007年07期 517-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水安全内涵及其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万州为例

    李媛;杨志峰;赵彦伟;

    本文讨论水安全的内涵,提出内容、目标和时间水安全三维概念模型,认为在水安全目标与时段确定前提下对水安全三要素(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的研究是水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安全水平的核心要素。本文构建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对三峡库区万州进行现状评价,并采用常规发展与优化发展两情景模拟对比的方法对其未来的水安全趋势进行预测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现状水安全处于一般状态;常规发展情景下水安全水平日趋下降,优化发展情景下水安全逐步趋于良好达到理想。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社会经济用水效事将是万州区水安全保障的主要途径。

    2007年07期 523-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水安全内涵及其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万州为例

    李媛;杨志峰;赵彦伟;

    本文讨论水安全的内涵,提出内容、目标和时间水安全三维概念模型,认为在水安全目标与时段确定前提下对水安全三要素(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的研究是水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安全水平的核心要素。本文构建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对三峡库区万州进行现状评价,并采用常规发展与优化发展两情景模拟对比的方法对其未来的水安全趋势进行预测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现状水安全处于一般状态;常规发展情景下水安全水平日趋下降,优化发展情景下水安全逐步趋于良好达到理想。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社会经济用水效事将是万州区水安全保障的主要途径。

    2007年07期 523-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湛江地区土壤硫沉降和氮沉降临界负荷区划

    段雷;冼献波;李丕学;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用稳态法进行了湛江地区土壤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和氮沉降临界负荷区划。按照硫沉降临界负荷可粗略地将湛江地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部分:北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区以及南部栽培植被地区的硫沉降临界负荷较大(>5.0keq·hm~(-2)·a(-1)),而中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为阔叶林)的硫沉降临界负荷较小(<1.0keq·hm~(-2)·a~(-1))这种硫沉降临界负荷分布同植被分布相吻合的特征,是由当地较均匀的土壤风化速率分布和差异较大的植被对盐基阳离子的吸收速率分布格局造成的。与硫沉降临界负荷相比,氮沉降临界负荷瞢遣较大(>5.0keq·hm~(-2)·a~(-1))。这与该地区植被丰富、植被对氮的吸收速率较大有关。湛江地区硫沉降或氮沉降超临界负荷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硫沉降超临界负荷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阔叶林地区,而氮沉降超临界负荷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针叶株和针阔混交林地区。

    2007年07期 530-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湛江地区土壤硫沉降和氮沉降临界负荷区划

    段雷;冼献波;李丕学;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用稳态法进行了湛江地区土壤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和氮沉降临界负荷区划。按照硫沉降临界负荷可粗略地将湛江地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部分:北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区以及南部栽培植被地区的硫沉降临界负荷较大(>5.0keq·hm~(-2)·a(-1)),而中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为阔叶林)的硫沉降临界负荷较小(<1.0keq·hm~(-2)·a~(-1))这种硫沉降临界负荷分布同植被分布相吻合的特征,是由当地较均匀的土壤风化速率分布和差异较大的植被对盐基阳离子的吸收速率分布格局造成的。与硫沉降临界负荷相比,氮沉降临界负荷瞢遣较大(>5.0keq·hm~(-2)·a~(-1))。这与该地区植被丰富、植被对氮的吸收速率较大有关。湛江地区硫沉降或氮沉降超临界负荷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硫沉降超临界负荷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阔叶林地区,而氮沉降超临界负荷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针叶株和针阔混交林地区。

    2007年07期 530-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倪晋仁;温丽丽;叶正芳;

    本文以人工配制的无机高氨氮废水为处理对象,利用以大孔聚氨酯载体为填料的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为反应器,研究DO、pH、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氨氮浓度对反应系统硝化性能的影响,以确定该系统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进水氨氮的质量浓度从200 mg/L逐步上升到1500 mg/L,其质量浓度的升高对氨氮去除基本没有影响,在DO的质量浓度为4.0 mg/L,pH为7.5,HRT为24h时,系统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出水氨氮的质量浓度低于5.0mg/L.氨氮去除率达到99.5%。

    2007年07期 536-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倪晋仁;温丽丽;叶正芳;

    本文以人工配制的无机高氨氮废水为处理对象,利用以大孔聚氨酯载体为填料的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为反应器,研究DO、pH、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氨氮浓度对反应系统硝化性能的影响,以确定该系统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进水氨氮的质量浓度从200 mg/L逐步上升到1500 mg/L,其质量浓度的升高对氨氮去除基本没有影响,在DO的质量浓度为4.0 mg/L,pH为7.5,HRT为24h时,系统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出水氨氮的质量浓度低于5.0mg/L.氨氮去除率达到99.5%。

    2007年07期 536-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稿件格式

    <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http://www.paper.edu.cn/为基础,对在线发表论文进行评审,将评选的优秀论文作为期刊的主要稿源。稿件格式如下:

    2007年07期 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稿件格式

    <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http://www.paper.edu.cn/为基础,对在线发表论文进行评审,将评选的优秀论文作为期刊的主要稿源。稿件格式如下:

    2007年07期 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