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昱遥;刁建升;何林;余学元;刘翔宇;舒茂国;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埋没垂直褥式减张缝合术(wedge-shaped excision and modifi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 WEMVMS)在单侧唇裂修复术后瘢痕控制与安全性方面的应用效果,为优化唇裂患者的缝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47例一期单侧唇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WEMVMS组和传统缝合组(采用单纯间断缝合)。研究变量包括一般特征、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视觉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评分。结果 2组在一般资料与手术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术后18个月随访显示,WEMVMS组平均VS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1.16±0.69 vs. 1.65±0.49, P=0.014),2组均未出现感染、裂开等并发症。结论 WEMVMS技术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使术后18个月上唇切口区瘢痕轻微,外观接近正常皮肤,在单侧唇裂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2025年09期 v.20 756-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洋;汤绪文;马术元;黄丽;张勇;杨东运;目的 改良外缝合方法,以期提高伤口愈合质量和减轻瘢痕形成。方法 选择2024年3月—2025年3月,东上医疗美容门诊部收治的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面部瘢痕皮肤切除的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6例,年龄22~41岁,手术部位为面部。采用随机序列法将每位患者手术外缝合方法等分为传统外缝合法和小浅外缝合法,观察拆线时伤口的表皮融合发生率。结果 拆线当日小浅外缝合法的表皮融合发生率为83.3%(15/18),与传统外缝合法的33.3%(6/18)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小浅外缝合法,可以显著提高伤口愈合质量,从而可能减轻后期瘢痕的明显程度。 2025年09期 v.20 764-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印;何桂佳;周健;陈伟;常树森;张寅旭;鄢林杰;沈洋锐;李娟;范季梅;聂开瑜;目的 高张力切口(如关节、躯干等部位)的闭合常面临瘢痕增生、切口裂开及组织牵拉变形等风险,传统分层缝合虽能部分缓解张力,但存在瘢痕明显、恢复周期长等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估遵义缝合法(结合原位垂直褥式、水平褥式与皮内连续缝合)在高张力切口闭合中的瘢痕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设计,纳入41例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1例采用遵义缝合法,对照组20例采用埋没垂直褥式缝合。记录术前基线资料(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术中测量并比较供区切口长度、宽度、深度、张力。术后2周按甲、乙、丙三级评定切口愈合程度;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含血管分布、色素沉着、柔韧性、高度4个维度)、患者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 POSAS,含患者自我评价(patient self-assessment scale, PSAS)及观察者评估(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 OSAS),涉及瘢痕颜色、厚度、粗糙度、柔韧性等)量化瘢痕外观,并通过高频超声多普勒测量供区瘢痕厚度、宽度。结果 纳入患者皮瓣切取范围6.5 cm×4.0 cm~26.0 cm×7.0 cm,均实现一期愈合。术前2组患者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供区长度、宽度、深度、张力组间比较均衡(P>0.05)。术后2周,实验组甲级愈合率(95.2%)显著高于对照组(65.0%)(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VSS评分、PSAS、OS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测量显示,实验组瘢痕厚度(0.194±0.060) cm与宽度(0.348±0.128) c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厚度:(0.263±0.084) cm,宽度:(0.941±0.389) cm(P<0.05)。结论 遵义缝合法通过多维度减张与精准对合,可改善高张力切口瘢痕质量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在医疗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20 770-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晓娜;杨大民;盛聪聪;刘昌玲;张志;李孝建;目的 对比分析连续锁边缝合负压固定技术与传统间断缝合打包固定技术在全厚皮片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2023年179例因瘢痕增生挛缩畸形行瘢痕切除全厚皮片移植的患者,分为负压组(100例)和打包组(79例)。负压组使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皮片周缘连续锁边缝合+负压固定;打包组使用丝线在皮片边缘留长线打包固定。比较术中固定时间、术后第7天评估术后疼痛、皮片情况、换药次数,随访6个月植皮边缘瘢痕增生。结果 术中皮片固定包扎时间:负压组(33.91±5.22)min,显著少于打包组(50.77±5.89)min。术后24 h疼痛评分:负压组(4.05±1.64)min,显著低于打包组(6.05±1.48)min;皮下积血发生率:负压组3%,显著低于打包组10.1%;皮片感染率:负压组2%,显著低于打包组8.9%;皮片成活率:负压组95%,显著高于打包组86.1%;术后换药次数:负压组(1.96±0.95)次,与打包组(2.25±1.46)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植皮边缘瘢痕增生温哥华(Vancouver Scar Scale, VSS)评分:负压组(5.92±1.15)分显著低于打包组(6.81±1.76)分(P<0.05)。结论 在全厚皮片移植术中,选择合适缝线材料(可吸收线)与连续锁边缝合针法,并结合负压固定技术,可简化操作,减轻术后疼痛,改善皮片贴合与成活,减少皮片边缘瘢痕增生。 2025年09期 v.20 780-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运铺;谢燕丹;倪锦涛;陈默然;郑淙元;陈哲;陈科;吴和栩;谢思田;目的 比较2种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裂隙侧人中嵴重建方法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团队医师主刀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手术病例。A组(2015—2019年,n=30):改良Mohler术式中,裂隙侧口轮匝肌瓦合重叠缝合于非裂隙侧肌肉,5-0/4-0 Polydioxanone Suture(PDS)线垂直褥式缝合塑形人中嵴;B组(2020—2024年,n=21):在A组基础上,加用5-0/4-0 PDS线将裂隙侧浅层口轮匝肌缝合至健侧皮下(构建第二副张力带)。2组皮下均用6-0可吸收线缝合。由3位未参与手术的整形外科医生对术后1年照片评分(1~5分,差~优),评估人中嵴高度及人中凹深度。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B组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5分病例中人中形态更自然。术后1年效果与远期随访结果一致。结论 应用第二副张力带技术(B组)可稳定重建隆起的人中嵴与明显的人中凹。 2025年09期 v.20 790-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